生產行銷
談如何扮演生產者與行銷者角色

  ◎ 文.圖/承農

我們時常會聽人講「產銷、產銷班 」,那麼到底什麼是「產銷」?農業的「產銷」,關係到整體農民的生存與生活,在我國加入WTO(世貿組織),傳統的產業遭受劇烈之衝擊,農業生產規模逐漸縮小。因此,我們必須尋求一條出路,迅速調整我們的產業結構,來因應調適整個國際的大環境農業IN起來再造高峰。
壹、 培養生產者核心能力
新時代,新觀念,新作風,生產者也應該培養一些基本的技能,儲備提升改變產業體質的應變能力,以面對未來的衝擊考驗。我們可以從下列方向作考量。
(一)研究作物生長環境特性
   孟母三遷為何代?只求孟子成才也!這說明環境對人的影響。一個農業的生產者也一樣,若要播種有收成,得要「選種與揀園」,有時田園是祖先放,一別無選擇,不過,山不轉,路轉。換我們來挑選適合該土壤、氣候的作物來栽培,收成自然會比較理想,提高產量。
有好的先天條件後,再加上後天的管理-選品種、施肥、分枝、疏果?等必要的農業技術,在市場上就具有優勢的競爭力。管理得宜,產品的價格也相對的提高並且也會成為市場的搶手貨。
因此;生產者的第一核心能力,就是對自己土地土質、氣候環境和作物所需求環境要深切的了解,才能種出好的農產品來。
(二)生產技術精益求精
在技術、管理上應更加用心,更加專業。利用機械化作業,才能事半功倍並降低經營成本。而農政單位或基層農會應時常提供農友新的農業科技教育訓練,農友更應時時注意資訊,主動積極的學習新的資訊、生產技能,這樣才能提高生產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營運競爭力。
(三)社區總體營造,推動策略聯盟
設定生產規模目標,生產要計劃,才不致於供不應求,或生產過剩產生滯銷情形。首先訂出收獲目標,再評估、記錄達成目標百分比。並且檢討預測來年目標,再修正增減,以確保價格穩定。整個產銷班生產的前置作業要充分商議,落實有計劃的生產,共同運銷,同心協力,以提昇營運競爭力,農友才能獲得好收益。
(四)打開資訊的視窗訓練分析觀察力
作為一個新時代的農民,眼光要有世界觀。要了解國際市場的趨勢和潮流,要跟世界接軌。同時要配合政府的農業政策,可比「順風駛船──借力使力不費力。」農作物的經營要多樣化、多元化,以此來分散經營的市場風險。
貳、 洞燭行銷先機
生產的最終目的是把產品送到消費者的手中,因此,「生產者」和「消費者」要透過「行銷者」來牽線提供。那行銷工作要由誰擔任呢?在這e世代行銷工作又有何新的作法和思維呢?以下就從決策層、技術層逐一探討。
(一)決策層的遠見
(1) 突破傳統的格局轉向經營
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傳統產業受到劇烈衝擊已擺在眼前成為事實,產業的轉型刻不容緩,行銷模式、銷售通路大幅改變,新的行銷策略,不只靠著賣單一產品,給一群無法區隔顧客;而是要抓住有限的顧客,根據他們的需要,賣給他們大量的產品和最佳的服務品質。換句話說;成功的行銷必須放棄「產品推力」策略,改採「消費者拉力」,才能夠增加銷售。充分利用消費者的消費趨勢作深入了解,切入最大的利多點以調整產品和服務。
以往傳統農業向來偏重於農業生產的作法,應大刀闊斧的變革,改為利用農地及各種農業自然資源和生態,以「農業結合旅遊」、「農業結合教育」、「農業結合休閒」的方式來提高農業的附加價值,進行多層次的行銷活動。全力發展農地利用型服務業。充分結合農村的人文景觀資源,開發多樣化與多元化的活動及套裝旅遊行程,配合教育部的「九年一貫課程」的鄉土教學等等活動,轉型經營引導市民親近休閒農業、體驗休閒農業分享農業經營成果的樂趣,帶動人潮,活絡農村經濟和農業商機。
(2)以顧客為中心導向
我們要站在消費者的立場著想,貼切消費者的需求脈動,銷售消費者最感興趣的好產品、最有價值的產品,而不是一味地以「消費能力」來評估消費者的錯誤觀念。了解和關心消費者的需求才是生產者的職責及角色的扮演。自己要清楚產品的特性:徹底了解產品優點在那裡,掃除所有不可能的行銷幼象與繆見,對於自己的專業知識要不斷地充實和提升,否則一問三不知,行銷的細節做不好,便會影響生產者專業的形象和服務品質。而有效掌握各式各類相關資訊,迅速剖分析市場動向,即時訂定因應策略。
(3)建立品牌形象
對於傳統經營事業是以產品定義品牌,產品有令人信賴的形象與鼓舞人心的特質,能提供特定的利益,也包括品牌相關的所有經驗。我們必須給了消費者期待的某些附加價值的服務與利益。現代消費者的期待是能針對他個人或家人、朋友需求,量身訂作的美好經驗或受尊重的感受。例如:電視上有一個汽車廣告:一名視障者,靈敏地聽到楓葉飄落的聲音,名牌香奈兒踩在地上的鞋聲?那種代表優良品質和高貴身份、美好聲譽的自足感覺。
藉由廣告資料、文宣媒體深入顧客腦海裡,要有口才造勢,才會有知名度,產品商標的建立,顧客主動來找你信任你,這才是永久的經營之道。對消費者而言,認同了該品牌或商標的LOGO符號,就會建立品牌的忠誠度蔚為風氣,讓多數人肯定這種產品之後,知名度漸漸提高,知名度提高,產品、價格就會穩定,就在此時產品的服務品質也相對要跟著提高。整體的品質達到一定的水準以上,農友的收益也令跟著水漲船高。
(二)技術層的展現
  (1)建構網狀農業銷售、體驗教育、休
閒、旅遊網
建議由農政主管單位、各級農會以及與農業相關的各基金會儘速建立展示「農業成果網站或網頁」,秀出農產品銷售、體驗教育、休閒、旅遊等窗口。利用網路媒體的特質提供顧客獨特的利益,去掉中間商,直接與與顧客接觸,以「數量折扣回饋方案」、與「顧客忠誠度方案」便利、速度可靠與訂製服務。
(2) 以策略聯盟行銷
凝聚居民同心合力發展休閒農業之共識,促成農業區之健全營運,以「農業策略聯盟」(為主軸)及「異業聯盟」與金融業、旅行業、餐飲業、量販店等合作,形成縱橫交錯綿密緊緻的行銷網,不放過每一次的商機。吸引旅客「親近認識」農業,且「親身體驗」農業的魅力,讓顧客能感受到物超所值和溫馨親切的吸引力。
(3) 經營多角化產品多元化
生產農產品不易保存,應設法研發貯存的方法成加工製造技術的創新(更新),使農產品儲藏期得以延長,一則可調節產期(生產之農業技術或利用生物科技),二則對農產品的生產控管比較容易掌握,如此一來獲利也較多。例如:七、八月綠竹筍盛產期,可將過量的竹筍製成相關系列的加工品,十二月是山葯盛產期,可做山葯湯圓、山葯饅頭、山葯娘惹、山葯冰淇淋?如此提供多項的選擇,滿足顧客的各式口味上需求和選擇,市場便可以擴大經營規模。
上述策略聯盟,吸引來大量的遊客,因此;販賣服務部門、餐飲部門也可成為營運的單位,重點是在有特色、有創意,提供的服務和別地方有明顯區隔,是否讓人有流連忘返的感覺,惠顧之後還想再度光臨。
(4)建構電子商業平台的機制,開發物
流管道普及化
拜現代科技資訊先進之賜,我 們應該立即建構電子商業平台的機制。藉著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良性互動關係,循此一模式建立互信、互賴、互助的產銷合作提供更完善、快速、便捷的商務農資管道和溝通反映的有效機制。有關市場的開發及經營管理,迅速便捷的物流在現今的消費型態不可少。快速回應消費者的服務行為,要做到令人信賴和滿意的產品諮詢。同時要讓消費者「心動不如馬上行動」,因此可以利用專業的宅配形成「運輸網路」,例如:「宅急便」、「便利CAN」的物流系統,服務到家的機動便利性。不過,也要考量運輸速度與成本之間的價值取捨問題。
結論
農業面臨新時代潮流的衝擊,必須轉型經營,然而生產者與行銷者都應該善加利用現代科技、資訊與媒體,在行銷方面也要注入新的思維和機制:如設立網頁、架設網站、建立電子商業平台、利用宅配的服務。總之要有新的行銷手法和建立制度化的管理生產方式,打造一個全新樣貌,結合農業生產、農村文化與自然景觀資源、兼具「生產」、「生態」、「生活」機能溫馨自然富麗的農業園區。
農業再造乃是時勢所趨,調整農業的產業結構、行銷管理等皆是刻不容緩的重大議題。要圖存發展,必須「城鄉接軌、團結努力、拼經濟、創商機」,重新整合農業、商業、食品加工業、旅遊服務及教育。五業一體和產、官、學、商、企業相互支援,相互扶持彼此共勉,再造農業的另一個經營高峰,永續台灣農業的生存命脈。


▲生產者以高品質的管理方式,來贏得消費者的肯定。

▲生產與行銷是一體兩面的工作。
 

▲參加比賽可以提高農產品的知名度,並可幫助行銷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