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寫
曾琬婷致力香草押花創作
開創另一片藝術天地
◎ 文.圖/翔雲
大自然裹綻放的花朵,無比瑰麗多彩,是造物者賜給人類珍貴的寶藏,它帶給人們無限的詩情與遐思。摘下美麗的花朵,為憐惜其色澤和丰采,而製作成押花,以保存其原貌的風尚,無分古今中外。
早期的植物學家,為保存所採集的植物,以乾燥壓榨法製作標本,是為押花之濫觴。押花盛行於歐洲,英國的押花已有300年以上的歷史,16-17世紀時,多見於植物學者之植物標本。迄18世紀,富有色彩的押花繪畫開始流行,維多利亞時代19世紀後半,大英帝國最輝煌的時期,上流社會仕女問盛行押花,用以點綴「聖經」的封面,或鑲上鏡框裝飾牆壁。
20世紀中葉,歐洲的押花藝術傳入日本,使傳統的日本押花,有了極大的改進,並導致押花在日本有今日的盛況。事實上,日本的押花,可追溯到遠古的萬葉時代,把紅花或銀杏葉貼在紙上,用作書籤,或把押花附於和歌上。押花從古代開始,就融入人們的藝術生活中。直至晚近,現代的科技導入押花,美工的技巧和創意的精神,增加了押花作品的美感,使押花更為普及,而達到押花藝術生活化的境界。
押花藝術在國內,已逐漸進入成長期。在南台灣,有位從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藝科系畢業,平日喜歡插花藝術的曾琬婷小姐,就曾深入研究押花藝術。曾琬婷小姐為屏東市人,現服務於屏東科技大學,平日喜愛大自然,醉心於花藝,多年前師承高雄市易淑美老師,學習押花藝術,學成後,並舉辦押花藝術展,獲得藝術界及花藝界的好評。
美麗的植物,無論是春花或秋葉,都有其獨特的風韻,而且俯拾皆是。在大自然的原野裹,或是生活環境中的路邊、牆角,乃至樹根旁,都可發現到許多野花,靜悄悄地開放著。最初可以從身邊常見的花草著手,以後再到山野去尋找新鮮的花材,以便做出美麗而多變化的作品。
曾琬婷表示,製作美麗的押花,以保存植物、花卉的自然美,有四個必要的條件:
1.新鮮花材:
用新鮮的花材,是製作高品質押花的第一要件。所謂「新鮮的花」,是指剛開放不久的花,如花朵開放已歷經時日者,或花莖剪下後,才開放的花,亦屬舊花。若是先作插花(生花),觀賞一些時日,再用來作押花,也等於是押舊的花材,很難塑製出理想的押花作品。
2.迅速脫水:
為使花材迅速脫水,必須注意兩點事項,即正確的處理花材植物,以及使用足量的乾燥劑。花材植物的處理,是將粗莖縱切為二,稍細之花莖,則在背側用刀刮,或以粗面砂紙擦傷,如此,則從此部位迅速脫水,使花能保持美麗的顏色,反之,脫水緩慢,即會腐敗而成為茶色的押花。使用足量的乾燥劑,也是非常重要,因花材的含水量不同,故需考慮乾燥劑量的增減。
3.適度重壓:
由於花材植物的種類不同,若壓得太輕時,會收縮而不平,過重時,則花辮會破裂。植物的千差萬別,其特徵可由觀察體驗,而漸得要領。
4.隔絕濕氣和空氣:
外界的濕氣進入,會延遲花材的脫水,不能保持美麗的顏色。
除了押花的藝術創作外,曾琬婷更首創將押花技術應用於香草標本之保存,結合了藝術與科學,以期臻於藝術生活化的境界。
傳統香草(香料植物)的標本,不是枯黃難以辨識真貌,就是不耐久存,為學術界在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最大難題,因此,如何使香草能夠真實展現原貌,已成為學術界人士的最大心願。如今,這個夢想已經成真,曾琬婷小姐由於崇尚自然,浸淫押花藝術,在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服務,受到香料植物專家傅炳山博士的賞識,多年來,隨著傅博士採集各式各樣的香草,透過曾琬婷的慧心巧手,經以押花技術處理製作後,使香草標本展現出新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