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推廣
農業推廣的願景與未來

  ◎文/旗山鎮農會 孫銘鴻

農業不僅提供基本民生所需,亦是社會與經濟安定的基礎。台灣光復五十餘年來之經濟成長快速發展過程中,農業一直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並因應階段性的需求,達成其任務。光復初期百廢待舉,在政府政策的引導下,力求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由於農民的勤奮與辛勞,加上各級農會配合推動各項政府的政策,提供了充裕而價廉的糧食與工業原料。在這段農業發展的黃金時期,不僅穩定了國內物價,也為國家賺取了不少外匯,達成「以農業培養工業」的政策目標,使國家社會在安定中不斷進步,創造了舉世同欽的「經濟奇蹟」,為此正本清源,農業著實功不可沒,但每個階段性的目標達成及政策之推動,農會更是扮演著幕後推手的角色。
而今隨著國內經濟持續成長,金融自由化及經貿國際化更加迅速發展,在過去經濟匱乏的時代,所擬定的保護政策與法令逐漸鬆綁,激烈的市場競爭已成為無可避免的趨勢,而今我國已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會員國,不可避免的,貿易自由化的範圍將由製造業擴及農業與服務業等,外國農產品將大量進口,加上國人消費型態及運銷通路亦呈多元化發展,國產農產品將備受競爭威脅。尤其我國農業在政府長期保護政策及傳統小農制經營形態模式下,使我國的農業生產將面臨更高的競爭環境。為因應大環境的變遷,國產農產品的運銷品質與效率均須隨之提升,以確保農民及消費大眾之權利。
農會一直是政府與農民之間溝通的橋樑,台灣的農會組成,自最早的「三角湧農會」(今三峽,1899年)創立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其間因環境背景的變遷,農會的結構功能亦有不同的調整,近年來時空環境的變化更是劇烈使得農會這個農村社會中的「百年老店」正遭逢有史以來最大的改革壓力,在外界冷酷無情的負面評論及政府黑金等號的既有印象下,農會似乎成了派系鬥爭與黑金掛勾的藏污納垢之所,但事實真是如此嗎?就這樣將農會長期以來默默貢獻,辛勤耕耘為農民、農村及農業付出的一切一筆抹煞,這是不公平的,至少現實的考量下,對面臨未來競爭衝擊顯得徬徨無助的台灣農民而言,無論是政府政策之配合宣導及執行,乃至於技術及資訊之傳遞推展,農會仍有很大的功能與影響力,甚至可以說農會的興衰悠關百萬農家生活以及廣大的農村經濟亦不為過!
當然,不可諱言,由於農會長久以來受到政府行政上的保護及資助,在經營理念及方法策略方面較諸其他相關企業團體,普遍顯露相對保守及封閉的特性,在遭遇外界激烈競爭時,對組織結構及與經營管理的策略調整上亦呈現相對遲緩的事實。目前台灣地區現有農會共有三百零四個單位,普遍面臨農民高齡化、會員後繼乏人、經營理念模糊、現代化理念制度尚未建立、未重視研究發展等困難;加上農民自主意識提高,服務需求多元化,因此農會如何革新轉型,有效整合運用資源以發揮功能,成為現階段重要課題之一。否則以目前政府不斷修法鉗制農會的功能及發展,加上農會看似龐大卻各自為政的散沙型組織結構,以農會如此脆弱的體質,在這不景氣的大環境衝擊下,前景真是岌岌可危,經營者團結一致、破釜沈舟、積極改革轉型的決策已迫在眉睫,惟有當機立斷的魄力,才能為農會未來打開一線生機。
農業推廣是農業政策的下游行動,亦為最基層之落實執行單位,故在基本的工作性質上本應順應著農業政策,尤其是產銷政策與措施,農業推廣事業的工作方案與計劃必須以農業產銷政策作為藍本與依據。然而所有農業產銷政策均是經由政府統籌大局後所設定的,與部份個別農家及農民的立場難免有不甚吻合之處;而農業推廣的精神又必須朝能為農民克服困難與解決問題著想,故對於為能適當順應與補正政府所制定的農業產銷政策,農業推廣工作必需對應對的政策有所認識與了解。我國自民國七十年代後期為應對蘊釀發展中之世界貿易自由化的變局,在農業政策方面先後提出「農業綜合調整方案」、「農業政策白皮書」,以及八十六年起推動之「跨世紀農業建設方案」等三個具有相當高度連續性之農業政策,以為農業未來發展方向設定工作目標的主要依據,並以「科技」、「資訊」、「品牌」為策略重點,致力於「生活」、「生產」、「生態」之兼容發展,並激發國人「愛鄉、愛土、愛咱們的農產品」的情懷。尤其今日的農會推廣工作已由單純的生產指導,逐漸演變成市場開拓經營管理、青年農民教育,甚至農村社會生活素質的提升、農民福址的增進等為主要訴求,以現階段農會推廣體制能否切合需求,均有待加以深入討論與改進。
何其有幸,在踏出校門之後的我能有機會投身農業推廣工作而得以學以致用,畢竟在台灣唸農業的人未來出路是很有限的,但也因此讓我了解到台灣農業的脆弱及農民的辛酸,在古時候,每逢豐收的年歲天子是要帶領文武百官謝天敬神的,而時至今日,豐收竟成了災難的代名詞,每當豐收的時節,農政單位頭殼就要抱著燒,不知何時又要價格慘跌,甚至滯銷了,於是就出現了一個十分病態的現象,豐收時價格低迷,農民血本無歸,只有「歹年冬」欠收或天災過後,價格才會好,但價格好沒有用,農產品被老天爺沒收了,農民沒東西可賣,一樣賺不到錢,這種另類的「台灣奇蹟」對於樸實一生,看天吃飯,只求一家溫飽的農民真是情何以堪。記得剛到推廣股時股長只告訴我一個觀念:「推廣工作是良心事業,你可以每天累得發昏,也可以每天過得很涼,薪水一樣照領,只要你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不可誨言的,我有幸遇到了一個相當懂得帶我且支持我的主管,因此在工作的投入執行上,均能逐步進入掌握狀況,今後我仍將堅守崗位,繼續貢獻所學為家鄉農民服務,雖然每天仍舊過著忙得不知所云的生活,但我樂在其中。
旗山鎮為典型的農業大鎮,自日據時代至今一直是外銷輸日香蕉的主產地之一,素有「香蕉王國」之美稱。但隨著台蕉輸日外銷貨量的日益縮減,本會配合政府農業政策輔導農民轉作其他作物,成效斐然,全鎮產銷班共計四十三班(不含毛豬),農作物涵蓋果樹、蔬菜、花卉等數十種,果樹以香蕉、木瓜、檸檬、荔枝、番石榴等為主,蔬菜則以絲瓜為大宗。在本會及農民努力研究提升生產技術之下產量及品質均顯著提高,其中木瓜更於民國八十八年榮獲國產品牌水果認證,命名為「紅晶果」。然而國內乃為一淺盤式市場,無論品質再好的農產品若遇到產量過剩導至供過於求其價格終將一敗塗地,為此本會推廣事業除繼續配合政府推動各項農業政策,並持續輔導產銷班朝向嚴格品質分級包裝、吉園圃、共選共計、乃至建立品牌之外,將更加強行銷通路的拓展,建構包括拍賣市場、大賣場、網路訂購、物流宅配、乃至機關學校農產品直銷供應等立體行銷網,使本會成為大旗山地區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並配合政府目前大力推行的農產品策略聯盟,積極擴展外銷通路,使我國農產品能邁向國際。
在面對新世紀、新情勢、新挑戰的未來,可預見的,這是一場輸不得的硬仗。我們應打破外界長期對「農業是落後的」、「農會是守舊的」、「農會是黑金」等錯誤的觀念,應把農業當成現代化尖端產業來經營,我們知道危機就是轉機,但未來如何化轉機為契機,使農會角色及功能更切合農業發展與農民需要,組織層級簡併使其更具競爭力,適時激勵員工士氣以凝聚向心力。用人方面應盡量培養優秀的基層人才,盡量摒除人事包袱,達到適才適用的目的,以及農民年輕化、精緻農業之推展、運銷通路多元化等目標,並積極倡導以科技提升產業競爭力,以資訊強化農業產銷利基,以品牌建立國產農產品消費信心等,都是今後努力的目標。
台灣的經營之神王永慶先生曾說︰「世界上沒有做不到的事,但也沒有容易的事」。成大事者,非一朝一夕之功,從事推廣工作至今也已六年了,一路走來酸甜苦辣、喜怒哀樂皆有之,其間的汗水、體驗,代表著是一份與農民甘苦與共的心及對家鄉深懷的情感,衷心感謝一路走來所有幫助我、陪伴我、激勵我、磨練我的伙伴們,大家辛苦了,也希望我們未來繼續一起努力吧!


▲旗山鎮農會展售之香蕉,其品質優良,深受消費大眾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