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作物
台灣香蕉紀事

  ◎ 文.圖/邰蕉

香蕉,是台灣重要的經濟果樹之一,台灣香蕉風味獨特,除了內銷供國人食用外,也是台灣水果出口的大宗產業,尤其外銷到日本市場,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為台灣賺進不少外匯。

旗山曾獲「香蕉王國」美譽
日本由於地處寒帶,不能栽種日本稱為「水果之王」的香蕉,只好每年從國外進口。在台灣光復前,台灣是日本的殖民地,被日本人視為內地,便從台灣大量進口香蕉,高雄縣旗山地區的經濟發展,就與香蕉產業有密切的關係,旗山人曾經因香蕉而致富,也因香蕉而沒落。由於旗山當地的土質、氣候,都非常適合香蕉的成長生產,政府便鼓勵農民大量栽種香蕉,因而在1930年、1961?1968年時,曾有過兩次香蕉盛產的輝煌時期,當時,旗山地區生產的香蕉,品質佳,價格好,深受日本人歡迎,因此,整個旗山地區都種滿香蕉,蕉旗處處隨風飄揚,旗山因而有「香蕉王國」的美名。
民國60年以後,台灣的經濟結構轉變,由農業社會轉趨工業型態,農村勞力大量外移,致農業勞力不足,且蕉園又遭受黃葉病嚴重危害,單位面積產量大幅減低,香蕉成本持續提高。而後,又有菲律賓、中南美地區的香蕉興起,並以低價傾銷,影響台灣香蕉外銷價格無法提昇,使台灣香蕉在日本市場佔有率節節下滑,蕉農種植香蕉幾無獲利可言,在降低種植香蕉意願下,乃紛紛放棄轉作其他農作物。民國63年起,政府實施香蕉產銷一元化制度,指定由青果運銷合作社統籌辦理香蕉外銷業務,近年來,台灣香蕉外銷輸往日本的數量,比起往前已銳減很多。
香蕉原產於亞洲熱帶地區,分佈在馬來半島與喜馬拉雅山麓。台灣地處亞熱帶,由中部台中縣以南與東部的花、東等縣市,均有種植香蕉,為配合供應內外銷市場的需求,栽培的品種以北蕉、台蕉1號、台蕉2號、台蕉3號、寶島蕉等為主,此外,在中、南部地區,還有栽種呂宋蕉、紅皮蕉、假呂宋蕉、南投芭蕉、粉蕉、蜜蕉、旦蕉、玫瑰蕉、李林蕉等,具有特殊風味或果型品種的香蕉,由於香蕉為可週年生產的一年生作物,蕉農為避開夏秋颱風、冬季寒流等自然災害風險,以及配合內外銷市場的需求,主要栽培品種的產期,大多調節集中在每年2?6月間,其產量為全年總產量的60?70 %,尤以高雄、屏東地區的平地蕉更為明顯。中部的南投、台中地區,栽種生產香蕉的果園,大多屬於山坡地,因缺乏完善的灌溉設施,較不易調節產期,多採宿根方式栽培,周年各月別均有生產,但因風土、氣候關係影響,較適合生產秋、冬蕉,產期則集中在9 ?12月間。

政府開放香蕉自由出口
行政院農委會為因應日趨競爭之國際農產貿易環境,有效拓展香蕉外銷市場,報經行政院核定,自94年1月1日起開放香蕉自由出口,為配合市場開放後,研擬相關的配套措施,希望能夠提昇台灣香蕉的品質及競爭力,以保障農民的權益。農委會國際處指出,研擬的配套措施,概略分為3項重點:
1.輔導業者與蕉農建立合作關係:香蕉未開放出口前,青果運銷合作社與蕉農訂有外銷契作合約,但開放自由出口後,為維持台灣香蕉的出口秩序,並提昇台灣香蕉的品質,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已將香蕉納入設置優質外銷供果園之品項,建立貿易商與果農之合作模式,今年計有青果運銷合作社、福爾摩沙公司等6家貿易商參與。香蕉的生長期間為10?12個月,今(95)年期的外銷香蕉,現已陸續栽植中,為穩定明年外銷香蕉的數量與品質,行政院農委會積極鼓勵貿易商與蕉農建立更為緊密的契作關係,並請財團法人台灣香蕉研究所依貿易商申報之健康蕉苗需求量生產供應,亦請農糧署將該等契約農場納入優質果園加強輔導,以確實提高香蕉品質,並穩定香蕉供貨量,提昇台灣香蕉在日本市場的競爭力。
2.建立安全生產體系:日本對生鮮農產品的安全性,要求極為嚴格,日本買主來台採購香蕉時,都會要求提出果園土壤分析資料,對於銷售日本的香蕉,則要求提出農藥殘留檢驗報告,為輔導果園落實安全管理之生產體系,除已納入為優質供果園輔導重點外,亦整合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農業試驗所、農業改良場,協助果園與貿易商進行土壤及農藥殘留等檢驗,以確保香蕉安全無虞。
3.設置優質外銷供果園:為確立台灣水果的外銷秩序,選擇香蕉等10項具有外銷潛力的水果,由產銷班、農民團體及貿易商共同推薦優質供果園,並由行政院農委會成立技術服務團,輔導果園實施全面品質管理,建立果園生產記錄,確實生產安全優質的水果,奠定台灣水果發展外銷的基礎。在94年度除青果運銷合作社外,還有福爾摩沙、銘華生物科技、杜普、豐如、仕商達、元霖等公司,加入辦理香蕉外銷的行列。
財團法人台灣香蕉研究所認為,台灣生產的香蕉,風味香甜,質感可口,很適合國內外市場的消費習性,具有內外銷競爭力,但在「產量」的提昇與「品質」精緻化後,市場仍亟需開發拓展,外銷市場的各項促銷工作,有賴專責辦理香蕉出口業務的青果運銷合作社,妥善予以規劃和執行,以發揮香蕉產銷一元化的有效功能。台灣香蕉品質提昇後,應拓展外銷市場,除了原有日本市場外,中國大陸人口眾多,且經濟發展迅速,國民所得不斷提高,購買力也增強,也可以考慮開發拓展,惟初期宜以都會區市場為目標,且以高品質、高價位為原則,才能與中國南方生產價格較低的香蕉競爭,也才有生存發展的空間。

台蕉研究所產業的搖籃
香蕉,成熟的果實可以食用,樹莖也是早期農家餵豬飼鴨的糧秣;如今,從國外引進的部份香蕉品種,又有新的經濟價值,就是利用香蕉的花、葉與果實,作為庭園、花藝的觀賞用途,透過農業生化科技,抑制香蕉的株型與生長高度,發展出香蕉盆栽、切花園藝,由於消費市場接受度良好,推廣觀賞用的香蕉園藝,將是另一種新的香蕉產業方向。
香蕉的利用價值,可分為食用、纖維、觀賞三種。依食用方式不同,又分為鮮食蕉、煮食蕉兩大類。目前,通稱的「香蕉」,乃指鮮食蕉,具有濃郁的香氣,味甜質佳,普遍受到國內與國外(日本)消費市場的喜愛。
香蕉是台灣內外銷最重要的經濟水果,為消費大眾所喜好。有別於香蕉的鮮食蕉,除「紅皮蕉」,因果皮紅色而命名外,其他均統稱為「芭蕉」。在市場上的芭蕉,為外型果指短小,皮薄的「呂宋蕉」,又有「日本蕉」、「粉蕉」、「米蕉」、「苹果蕉」等稱呼,因其味甜略帶微酸,口感質佳,頗受消費者歡迎,尤其是屏東縣恆春地區所產的呂宋蕉,因土壤、氣候的關係,風味特佳,成為恆春當地的特產。台南縣左鎮、佳里地區,原本種植大量的「呂宋蕉」,惜因易感患黃葉病,種植面積乃大量減少,代之而起的,是較具抗病的「假呂宋蕉」,這種「假呂宋蕉」的果實外型,與呂宋蕉很相似,唯果指緊密,粗而短,且有帶頸,與印度的Mysore蕉類似,因其酸味較重,肉質稍軟,售價比呂宋蕉低。此外,南投縣埔里鎮附近,出產「紅皮蕉」與「南投芭蕉」。後者的果指較大,皮淺黃色,外披白粉,肉白清甜,與泰國鮮食、煮食兩用的「南華蕉」,有些相似。食用蕉在台灣,均以水果鮮食為主,極少作為煮食用,唯其他熱帶地區,除鮮食外,更廣泛種植煮食蕉,或稱「菜蕉」,煮食蕉含較多的澱粉,一般不宜作為鮮食,但經過烹煮調理後,可供作佐膳菜餚。
香蕉的原產地,在東南亞熱帶地區,其種源資源豐富,且種類繁多。臺灣位處亞熱帶,所有食用蕉栽培種,均從外地引進。台灣最重要的栽培種,稱為「北蕉」,據傳在清乾隆年間,由彰化人引進,距今已近250年歷史。為開發新的香蕉品種,擴大香蕉種源歧異性,台灣從1970年開始,陸續從全球30多個地區國家,蒐集不同的香蕉品種,目前,台灣所保存的香蕉品種,已近200個,並於1993年,納入國家作物種原庫,同時,財團法人臺灣香蕉研究所也與國際香蕉菜蕉改良協會(INIBAP)合作,在台灣香蕉研究所設立亞太地區香蕉種原複製保存中心,並引進433個品種加以保存。
位於屏東縣九如鄉玉泉村的財團法人台灣香蕉研究所,以研究改進香蕉之生產,促進台灣香蕉產業之發展為宗旨,以改進台灣香蕉品質,降低栽種生產成本,促進科學技術之研究為目的,為台灣從事香蕉產業試驗研究的唯一單位。自1970年成立以來,致力於台灣香蕉改良、黃葉病防治等工作,是昔日台灣「香蕉王國」的幕後英雄,如今,香蕉生產面積不若以往,但台灣香蕉研究所的開發業務,並未因而停擺,最近幾年,就引進多種供觀賞用的香蕉,不但葉片斑紋出眾,花果色澤討喜,且蕉果迷你可愛,非常適合典雅場合的插花擺飾,同時,透過生化科技抑制其生長的高度,台灣香蕉研究所有信心開發出觀賞用香蕉,在切花、盆栽上的新用途。
據財團法人台灣香蕉研究所指出,行政院農委會從1967年至1970年間,先後派遣園藝考察團赴國外考察與蒐集新品種香蕉。其中,從7個國家引進14個香蕉品種,而後,又透過外交部駐外使館農技團協助,有計劃地從國外蒐集香蕉品種。自1970至1980年間,前後從34個地區,包括東南亞、南太平洋、中南美洲、非洲等國家地區,引進160個品種。自70年代後,香蕉組織培養繁苗技術,已被廣泛運用。許多地區均以組織苗,作為種原保存及交換。在1985 ~ 1986年,及1991 ~ 1992年,台灣香蕉研究所先後自澳洲、泰國及比利時的INIBAP種原交換中心,以組織培養苗方式,引進41個香蕉品種。
國際香蕉菜蕉改良協會(INIBAP)於1985年,在比利時魯汶大學(Leuven),設有香蕉種原保存及交換中心,蒐集並保存全球1050個香蕉種原。為防香蕉種原意外損失,乃於1993年,與台灣香蕉研究所簽署協議書,在台灣香蕉研究所設立亞太地區香蕉種原複製保存中心,並於同年接收首批153個種原,之後兩、三年間,陸續收到新幾內亞地區的香蕉種原。
產業方向推廣園藝香蕉
近年來,台灣的香蕉產業,面臨國內外的嚴重打擊,不但國內生產過剩,東南亞(菲律賓)生產的香蕉,更以低成本搶爭市場,讓以往號稱「香蕉王國」的台灣,香蕉產業逐漸衰落,且國產香蕉尚需面對嚴重病虫害的損害,如何衝破重重難關,即成為相關農政單位的一大頭痛問題。台灣香蕉研究所近年即考慮讓香蕉朝向園藝化發展,便從所內交換蒐集的香蕉種原中,挑選多個香蕉品種,進行觀察培植,目前,已綻放出美麗的花朵,也結出迷你可愛的香蕉果實,花、葉與果實,均十分吸引人,適合於高級會場、家庭廳房擺飾,或作盆栽、庭園樹木,也非常出眾討喜。
植株粗壯的Musa ornata(紫夢幻蕉),分佈於印度、緬甸、泰國,是最普遍的芭蕉屬觀花品種。植株叢生,株高達2 ~ 3公尺以上。苞片外面為夢幻紫色,雄花為深黃色,花型非常漂亮,花序及果串皆為直立狀,很適合作插花材料。如種植在庭園,生長快速,花苞艷麗,亦可用作盆栽,當植株達1?1.5公尺,即可以開花。花苞鮮紅色的Musa beccarii(腊紅夢幻蕉),原產於印尼,植株粗壯叢生,株高可達2公尺。花苞帶有腊質的光彩,苞端呈淺綠色,極為鮮艷奪目,可作切花或插花造型用,還可供作在庭園觀賞,也適合作為盆栽,植株達1公尺時,即會開出豔麗的花苞。
植株較纖細的Musa laterita(橘紅夢幻蕉),原產於印度、緬甸、泰國等國家,其名laterita,是源自laterite「磚紅色」之意,品種外型酷似紫夢幻蕉,株高1?2公尺,非叢生,有地下葡蔔莖。盛花期在夏天,不耐寒,苞片為橘紅色,苞端呈淺黃色,雄花則為深黃色,花苞鮮艷奪目,是切花、插花的好材料。此品種植株較矮,非常適合作為盆栽,使用矮化劑的植株,在盆栽達0.5?1公尺,即可開花。花苞紫紅色的Musa velutina(紫蕉)原產於印度北部,其名velutina,是源自果房絲絨般的絨毛。植株矮小,可達1?1.5公尺,果指成熟時,表面有細毛,果皮呈紫紅色,果型短肥可愛,果指成熟後,會自然裂開,露出雪白的果肉,內包黑色的種子,除可作庭院栽種外,也適合作為觀花及觀果的盆栽。
葉片上有褐色大斑點的Musa acuminata spp zebrina(斑葉蕉),原產於印尼,植株高而纖細,外型類似食用香蕉,高達3公尺,其特色在於葉片上滿佈褐色的大斑點,以及葉片背面呈古銅色,除作為庭院種植外,以盆栽種植時,可利用矮化劑控制株高,使葉片更寬,斑點顏色更深,是頗受喜愛的觀葉盆栽。又名「千瓣蓮花」的Musa lasiocarpa(地涌金蓮),原產於雲南高海拔2500公尺的山區,因而非常耐寒,植株矮小叢生(1公尺上下),假莖由葉鞘層層重疊,葉片綠色,外形似芭蕉,苞片金黃色,形狀如花瓣,由下而上逐漸展開,保持長時間不枯萎,恰如一朵盛開的蓮花,花期可長達250天,是不可多得的觀花品種。
芭蕉屬(Muas)的觀賞香蕉品種,有觀花、觀葉、觀果三種。台灣香蕉研究所現時收集6個觀花品種:Musa ornata(紫夢幻蕉)、Musa laterita(橘紅夢幻蕉)、Musa beccarii(腊紅夢幻蕉)、 Musa coccinea(紅蕉)、Musa velutina(紫蕉)、Musa lasiocarpa(地涌金蓮);觀葉香蕉品種,有葉片上滿佈褐色大斑點的Musa acuminata spp zebrina(斑葉蕉);觀果品種有Musa chiliocarpa(千層蕉)。芭蕉屬的觀賞香蕉品種,除供作庭園或盆栽種植外,觀花品種的花苞,大而顏色鮮豔,很適合用作切花,用在插花造型中,更具特色。觀葉品種(斑葉蕉)種植在庭園內,植株高而纖細,如利用矮化劑,可以控制株高,使葉片較寬,斑點顏色更深,是頗受喜愛的觀葉盆栽。觀果品種千層蕉,開花後果串繼續生長,直至貼近地面,果指短小粗壯,果把排列緊密,非常具有特色。

(感謝台灣香蕉研究所協助採訪與提供相關資料)


▲香蕉是台灣重要的經濟作物。

▲香蕉以吊掛方式懸吊輸送
 

▲香蕉分割小串後再清洗

▲香蕉過磅秤重
 

▲香蕉裝箱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