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林區劉正義先生努力栽種高品質「小愛木耳」

成功行銷日本、提升本土農業國際競爭力!

 

以「小愛木耳」打開日本市場的劉正義。(圖/黃淑萍

 

 

 

 

 

 

劉正義先生成功栽種出高品質「小愛木耳」。

 

 

 

 

 

 

滑嫩Q 彈的小愛木耳。(圖/黃淑萍 提供) 

 

大朵又口感Q彈的高品質木耳。

 

(高雄訊)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兩年多前的「莫拉克風災」,讓出生在高雄市甲仙區小林村的劉正義先生失去了父母,「雖然知道家人不在了,但還是很想回家,想讓家人知道我回來了!」抱持著這樣的想法,劉正義毅然決然放棄原有的穩定工作,舉家遷回高雄務農,一切從頭開始。現在夫妻兩人共同努力栽種出高品質的「小愛木耳」,受到日本木耳商人的喜愛,行銷日本,成功提升本土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劉正義與妻子回到高雄後,在杉林大愛園區裡展開全新生活,少了遊子漂泊不定的心情,取而代之的是一份要為重建工作盡心力的使命感。對劉正義而言,這些自稱居住在「小林小愛村」的族人們,就像是自己的親人一樣,劉正義表示,「能夠和他們一起生活,就是最幸福的事!」。

 為了提升族人的產業競爭力,沒有務農經驗的劉正義決定先從小林村原有的「竹筍產業」改良起,以回歸純樸自然的耕作方式,讓這些醬筍、筍乾得以被認證為有機健康食品,增加產業優勢。除了發展有機產業,劉正義還兼顧花藝市場,種植電信蘭、黃椰子等葉材類植物,並積極推廣國產花卉,目的就是希望讓更多民眾對花卉產業投入更多關懷與照顧,進而願意親近大自然、真正學會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劉正義說:「我希望可以找到一種凝聚小林精神的力量,共同迎向更光明的未來。」

 對人生有著許多規劃、勇於挑戰自我能力的劉正義,並不因為花藝事業的成功而停下創業腳步,在朋友的建議之下,他利用之前辛苦存下來的創業基金,在月光山下租了一塊約30坪大小的空地搭建菇寮,全力投入木耳產業。

 提起這段過去,劉正義語重心長地說:「雖然辛苦,但只要想到成功後,可以讓親人過更好的生活,一切就值得了!」毫無經驗的他,花了整整半年時間做足功課,最後決定採用較為簡易、成本較低廉的「太空包栽培法」,並引用富含礦物質微量元素的月光山泉水,一天澆水46次以維持濕度。自然環境的優勢加上講究的種植方式,終於讓劉正義栽種出大朵又口感Q彈的高品質木耳。

劉正義指出,種植木耳不需要耗費太多體力,年長者亦可加入,因此希望能夠成立產銷班,將小林小愛村做為木耳產業發展的重要平台,讓種植木耳成為在地特色產業。未來,劉正義更規劃將菇寮轉型成以休閒旅遊為主題的農場,讓民眾可以透過「認養木耳」的方式,親手體驗栽植木耳的樂趣,他也期盼這種類似觀光工廠的經營方式,可以帶動部落的經濟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讓小林村人的那份「愛」得以綿延不絕!

 

 

 

 

 

 

 

 

 

 

橋頭區「花田喜事•彩虹橋頭」活動

波斯菊、向日葵等花海繽紛爭豔!

 

一年一度的「花田喜事」,充分展現橋頭在地的浪漫情懷(圖/橋頭區公所提供)

▲橋頭區農民活化休耕農地,在仕隆、九甲園、白樹子、五里林等地種植向日葵、波斯菊等花卉。

 

黃澄澄的向日葵花海相當醒目、漂亮!

 

 

 

(高雄訊)101年「花田喜事彩虹橋頭」於1117日上午正式開幕,波斯菊、向日葵等花海繽紛爭豔,吸引眾多遊客前來賞花。高雄市長陳菊表示,今年橋頭花海圖案設計十分活潑,花田總面積達75公頃,歡迎全國遊客漫遊欣賞,品嚐橋頭小吃,認識橋頭的歷史文化。11度的橋頭「花田喜事」系列活動,今年邁入第6屆,一早近2000名來自橋頭區各里的居民、學生便盛裝打扮,帶著橋頭肉包、冰棒、甘蔗等橋頭特產熱鬧踩街,彰顯橋頭意象。隨後,陳菊市長也到場與市府團隊共同拉下彩球,正式宣佈活動開幕。
  
陳菊市長表示,賞花不必捨近求遠,橋頭花海相當有特色,民眾來到橋頭就能輕鬆賞遊,還可以品嚐各式橋頭小吃,漫步橋頭糖廠,感受橋頭豐富的歷史文化。不久的未來,高雄捷運即將通至岡山,市府正積極闢建南岡山站的聯絡道路,對橋頭日後的發展相當有助益。
    
此次,橋頭花田廣植各色波斯菊、向日葵與翠盧莉等花卉,組成4大主題圖騰景觀,包括呈現橋頭區徽的「我愛橋頭」、省道彩虹橋意象的「夢想隧道」、萬紫千紅的「彩虹大地」以及利用粉紫波斯菊編織的「甜甜的夢」,11月起已陸續綻放,吸引近萬名遊客造訪。111718兩日「花田喜事」主活動分為竹林公園區與花田區,包含花田闖關八寶蒐、橋仔頭體驗農場、手作DIY、花田音樂會等精彩活動,憑參加闖關活動的手環至高雄物產館購物還可享折扣。
   101
年橋頭花海的賞花期將持續至1216日,為了便利遊客利用大眾運輸工具前往花田,主辦單位自1117日∼1125日上午930分至下午430分,提供免費的賞花接駁專車服務,民眾可乘坐火車於橋頭車站下車,或搭乘捷運於捷運橋頭火車站2號出口,轉乘接駁車至花田景觀區與會場。

 

 

 

 

 

 

 

 

 

 

 

2012年路竹區番茄文化節熱鬧舉行   

發揮當地番茄品牌魅力!

 

 

                                       

                                        ▲路竹區生產的小蕃茄品質優良,遠近馳名!

 

 

 

  

(高雄訊) 2012年高雄市路竹區番茄文化節於12月8、9日兩天於體育公園熱鬧登場,今年特別邀請麵包師傅-高雄之光武子靖,發表創意番茄麵包,將在地優質的小番茄與麵包手藝相結合,活動期間每天開場時提供五百份免費品嘗。
     路竹區長黃美蘭歡迎大家相招到路竹遊玩,品嚐美味小番茄。黃區長表示,路竹番茄文化節不只是路竹的盛會,更是高雄市著名的慶典項目之一,可以讓消費者有機會直接與果農面對面,加強消費者與生產者的品質對話,進而創造更大的市場商機。尤其小番茄收成季節屬於陰雨較多的天氣,每一粒都是農民的辛苦結晶,要維持高品質,也要有合適產量,著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希望消費者不只是來品嘗好吃的小番茄,更要將路竹小番茄的優點加以宣傳,鼓勵優秀的農民繼續生產健康美味的小番茄,藉此強化路竹番茄的品牌魅力。
   黃美蘭區長也表示,番茄文化節不僅僅是要行銷農特產,每年文化節凝聚了全路竹的鄉土意識,精彩的節目安排吸引了全區家庭的參與,這樣團結又熱鬧的氣氛正是路竹番茄品牌優勢來源之一,大家上下一心共同響應,使路竹番茄文化節成為高雄市重要的慶典項目之一,成為路人共有共享的驕傲。

據路竹區農會推廣股表示,蕃茄是路竹區最熱門的農作物之一,也是嘉南平原以南最大的蕃茄產地,種植面積超過百公頃,品種多達數10種,較多者為盛蜜、嬌女、秀女、朱麗、金玉、金艷、金圓滿,因新園等品種,尤其是下坑地區地勢低窪,土壤地質鹽份高,黏稠性高,經果農研發特殊栽植,推出的小蕃茄口味特殊,20多年前就有全國知名度,行銷全國。

路竹區農會101年度『番茄品質評鑑競賽與推廣活動』參賽者得獎名單如下:

紅色小番茄:冠 軍: 蔬菜(番茄)產銷班第6班 趙得勝、亞 軍: 蔬菜(番茄)產銷班第12班 謝榮籐、季 軍:蔬菜(番茄)產銷班第6班 王賜。

黃色小番茄:冠 軍:蔬菜(番茄)產銷班第6班 趙義明、亞 軍: 蔬菜(番茄)產銷班第11班 鄭順天、季 軍 :蔬菜(番茄)產銷班第11班 曹正得 。

   今年活動除了有番茄創意麵包免費品嘗,也有創意台客舞比賽、微電影徵稿比賽﹔還有歌手詹雅雯、郭婷筠、小朋友最愛的MOMO家族等精彩演出。

 

 

 

 

 

 

 

 

 

 

 

 

 

 

 

 

 

桃源區「米如呼工作坊」產製「桃源香梅.友好禮盒」

                       推廣梅子產業、建立良好口碑!

「米如呼工作坊」工作人員進行梅子

   品質分級之情形。

凝聚部落力量的「桃源香梅禮盒」。(圖/辛永勝 攝)「米如呼工作坊」自產自銷包括脆梅、Q梅、梅精、梅醬等各式梅子加工品。

 

 

(高雄訊)「米如呼」位於玉山南麓、荖濃溪上游,是桃源地區最大宗的青梅產地。由於歷經天然災害,米如呼的居民意識到農業生計必須立基於生態環境,於是開始學習友善環境的田間管理技術,試圖以最天然的方式重建部落生計。「米如呼工作坊」請來寶來龍山農場主人吳崇富擔任指導老師,致力於生產無毒梅子加工品,推出「桃源香梅」品牌,並堅持不使用農藥,確保每份由「米如呼工作坊」所出產的梅製品,皆是來自於純淨無污染梅園的「安心梅」。

 工作坊連絡人吳秋芬指出,桃源香梅「友好禮盒」的命名主要是由「友善環境、凝聚部落、感恩珍惜」3個重點所組成,因為在莫拉克風災前,居民們僅把青梅當作營利工具,對於其他事物顯得較不重視,但在經過天災後,讓他們驚覺環境保育的重要性,也更加珍惜生命,而「米如呼工作坊」的成立也成凝聚部落情感與精神的重要指標。因此以「友好」為「米如呼工作坊」產品的主要訴求,希望藉由「友好禮盒」與大家做朋友。

由於梅製品的加工過程步驟繁複且細工,對於習慣在田間大動作砍草、剪枝、打梅子的農友來說,是一門需要重頭學習的新學問。農友們依據不同產品採集不同成熟度的梅子,例如:3-4分熟的青梅可製作脆梅、8-9分熟的青梅則適合製作Q梅,接著再以輕敲破果、揉製粗鹽、漂洗去鹽、脫水,以及隨時觀察變化、更換不同比例的糖水3次,才能完成。

「米如呼梅精」的製作過程更是農友們接力熬夜、不熄火熬煮的心血結晶。以現採梅子榨取出青梅汁,接著再以48小時的小火細心熬煮,直到青梅汁從青綠色轉變成咖啡色,再轉為黑色黏稠狀時,才能成為黑得發亮、品質精良的梅精。吳秋芬指出,梅精是天然的養生聖品,具有提升免疫力、抗菌整腸、促進新陳代謝、消除疲勞、抗老化、瘦身美容等,是多功能的健康調味食品,建議每天起床後以一匙梅精,加入開水與蜂蜜,補充活力。

農友高秀英(Gina Savi)提到:「我們不要一直強調水災的悲情,而是要做出好東西讓別人會喜歡。」因為有這樣嚴格的自我要求,加上不斷的學習摸索,造就今日「米如呼」純熟的製梅技術與品質優良的產品。如今,整個勤和里種植的梅子產量約有80萬公斤,成為部落重要的生活依靠,憑藉著梅子產業的推廣,「米如呼工作坊」已經建立起特色獨具的好口碑。

 吳秋芬表示,「米如呼」部落青壯年人口外移嚴重,造成勞動力不足,因此她不斷呼籲、鼓勵原鄉的青年能夠回鄉為部落盡一份心力。吳秋芬強調,「米如呼工作坊」會在農閒時,定期安排農友豐富的學習課程,舉凡參加農業研討會、行銷方法、加工技術、在地料理烹調、電腦學習等課程,都能增加農友們相關知識,且提升自信心。吳秋芬觀察到大多數「米如呼工作坊」的族人不畏艱辛,樂於工作中,而且隨著知識的累積,強化了族人們的表達能力,面對各式採訪或是展售會,也都能侃侃而談,詳細介紹說明,未來的前途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