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六龜區扇平自然教育園區

森林生態系完整    孕育豐富生態資源

 

 

 

 

 

 

 

 

 

 

 

 

 

 

 

扇平林間示範木屋。

參天粗腰的荖濃巨竹。

 

(高雄訊)扇平,對某些人來說,也許純粹只是旅遊的驛站,嬉戲的山林,但是,如果您肯用心觀察扇平,細心體會扇平,或更深一層感受和學習扇平,將可以較真實地瞭解它,您就會愈加珍惜扇平!
    海拔750公尺的扇平自然教育園區,是中央山脈接近台灣南部尾端,中海拔的天然闊葉林,也是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的試驗林區之一。區內森林生態系相當完整,孕育豐富的生態資源,有複雜的植物族群與動物社會,清澈急湍的扇平溪貫穿,滋潤境內天然闊葉林的珍奇異木,成為觀察大自然的最佳場所,森林帶以樟科及殼斗科植物為主。根據調查,高等植物有658種,蝴蝶已知有139種,蛾類至少有上千種,其它甲蟲類估計也有50科,哺乳類種類繁多,亦不難尋獲其蹤跡。扇平」位於高雄縣茂林鄉,在日據時代,原為日本京都大學演習林之一部份。光復後,幾經變革,現隸屬於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六龜分所的一個主要研究站,也是六龜分所提供研究森林生態的學者,有個歇腳與交換研究心得的自由大廳。在這裡,有樹木標本園,供人學習分類學與林木生態;有竹類原種園,收集全台及國外引進的竹種,進行培育與生長觀察的研究。近年來,有鑑於自然生態教育之重要,經由自然環境多樣性、發展可行性、交通便利性等評估作業,特選定扇平工作站為中心據點,規劃為森林教室,尤其在專案計劃經費支持下,從事扇平自然教育園區之規劃與設置,以推廣森林生態教育,全區劃分為「生態保護區」、「自然生態教育園區」及「行政設施中心」等三個部分,面積933公頃。建造理念以「教育」為主旨,希望參與者由接近自然、認識自然的方式,瞭解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
    扇平在植物資源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竹子。歷史悠久的竹園,創設於民國42年,成立於民國59年,佔地2公頃餘的「竹類原種園」,係由著名國際竹類專家林維治先生,共蒐集全世界46種竹子栽種於園中,並經多年的經營管理,成為如今頗具規模的竹園。本處是台灣最古老的竹園,除了展示、解說各種竹類外,還肩負育竹、營養繁殖、造林、撫育技術、纖維生產等研究。
    全世界的竹類,有76屬,大約1200 ~1500種。中國大陸有300種,26屬;台灣佔有54種,其中有20種固有。扇平的竹類原種園,即蒐集46種,經過試驗培植在園中,已都能適應成長,提供學術界研究,青年學子與社會人士學習觀察。
扇平「竹類原種園」栽植的竹子,每種皆設有解說牌。沿著步道走入園中,有參天粗腰的荖濃巨竹;有竹稈外方內圓,稀罕少見的四方竹;有迷你如草叢,搖曳生姿的鳳凰竹;有色紋天成,青碧鑲金絲的金絲竹;有稈狀似葫蘆,福態模樣的葫蘆麻竹;有節紋如人面,或狀似龜殼的人面竹等竹類的世界,等著您的參訪。當您細細觀察竹類時,非木非草的各種性狀,不得不讓人讚嘆大自然的絕美,與造物者的幽默與想像力。
     扇平植物相的種類及分佈,主要受到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則乾旱溫和)的影響,孕育著溫暖帶闊葉林,呈現樟科、殼斗科的樟櫧林群叢。根據林區內的初步調查,高等植物有129科,288屬,658種(含變種)。其中,包括固有種374種,固有栽培種52種,及外來栽培種232種。因為冬季乾燥的緣故,固有種中有許多落葉樹種,如青楓、無患子、台灣欒樹、烏 等,在秋冬之季,一片綠海中,嵌鑲上金黃色的林彩,憑添天然闊葉林的熱鬧與生氣。
     植物為適應四季氣候變化,內部生理機能隨之更動,因而引起外部形態的改變。其中,最具色彩變化者,應屬落葉性樹木,每當秋冬之際,氣溫低、日夜溫差大,樹木生理機能逐漸停止,養分轉送至莖葉部位,亦漸次減少,葉肉內葉綠素慢慢消失。此時,若葉紅素或紅色的花青素佔多量時,則葉片呈現紅色;若葉黃素或胡蘿蔔素佔多量時,葉片則會呈黃色;若葉肉內尚具有單寧,則呈最常見的茶褐色。扇平地區常見的變葉樹木,呈現紅葉者,如金雞納樹、烏、杜英、錫蘭橄欖、青楓、山漆等;呈黃色葉者,如九芎、台灣櫸、無患子,多餘呈茶褐色。每到初秋季節,植物葉片顏色乍變,常讓人看得眼花撩亂;冬季落葉飄零的景象,又是另一種美;春天萌發新葉,呈現新的氣息;到了夏季時節,放眼山林綠意盎然。在變葉植物展示區 ,觀看植物四季彩衣變化,別有一番不同的生命感受。
     由於牛樟屬於樟科樟屬,為台灣特有的珍貴樹種之一,葉片具有不明顯的三出脈,分佈於台灣低海拔200 ~ 2000公尺闊葉樹林中,樹姿挺拔勁秀,為景觀樹木絕佳樹種。牛樟木材質地優異,具有獨特香味,亦是木雕藝品及家具的上好材料。惟天然林樹體高聳,種子採擷難得,加上鳥類及松鼠偏好,採種更形困難,故甚少以人工培育,目前以無性繁殖方式,可克服此項困難。牛樟種源復育無性繁殖之材料,來自牛樟採穗園,因而採穗園設置之目的,在於保持牛樟優良品系形質,對確保種源穩定,節省人力,有極大的助益,更可降低採種時的危險與技術。
     多彩多姿的景觀植物展示區,原係培育樹苗的苗圃地,提供六龜分所各項業務所需植栽苗木。扇平苗圃由日據時代培育金雞納樹苗,發展至今以景觀及實用的樹種栽植為主,目前,景觀植物展示區內,培育有變葉、香花、藥用、鳥餌、誘蝶等不同用途之樹種,如可作為藥用及香料的土肉桂,可提煉香水的黃梔、含笑花等,以提供六龜分所未來植栽之解說及研究所需,是認識實用性植物的寶地。
     動物相可分為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兩大類。無脊椎動物的世界,可以說是昆蟲的世界。昆蟲又分為無翅、有翅亞綱。目前,已完成扇平地區鱗翅目蝴蝶的調查,已知有10科139種,而也是扇平地區主要昆蟲的蛾類,調查也在持續中。優勢種的蛾類,有夜蛾科、尺蠖蛾科、毒蛾科、燈蛾科、捲葉蛾科、枯葉蛾科、舟蛾科等。
扇平的昆蟲,除了「蝶」與「蛾」外,其他甲蟲的種類及族群,也非常多,預估至少有50科。其中,優勢種有步行蟲科、虎甲蟲科、隱翅蟲科、蟻甲科、鍬甲科、金龜甲科、叩頭甲科、露尾甲科、瓢蟲科、擬步行科、偽葉甲科、天牛科等。
    在扇平自然教育園區的鳥類種類,經調查結果顯示,有留鳥、候鳥、過境鳥等,共134種,留鳥部份即佔了全台的三分之二,已成為台灣南部的賞鳥重鎮,被稱為是「賞鳥者的天堂」。其中,如列為稀有鳥類的藍腹鷴、赫氏角鷹、林鵰、喜鵲等,都不難發現,還有許多在台灣視為稀有族群的鳥類,例如朱鸝、八色鳥、灰林鶚、綬帶鳥、黃山雀等,可見此地鳥類資源之豐富,是本土研究與觀賞鳥類的重要據點。在園區內,曾經拍攝過一部名聞遐邇的生態影片-「藍鵲飛過」,和有一半以上鏡頭的「台灣野鳥百年紀」,以及令人矚目的「朱鸝展翅」影片,所以,來到扇平,「日看藍鵲、朱鸝,夜尋領角鴞」,便成為賞鳥者重要的行程。
    扇平地區一向是台灣南部的賞鳥重要據點,據各種鳥類調查資料,顯示本區鳥類資源極為豐富,並具有代表性。園區設置的觀鳥台,便是為了在不干擾鳥類活動的情形下,而能盡興觀察到真正山中精靈的美。許多視為稀少族群的鳥類,如朱鸝、花翅山椒鳥、八色鳥、小杜鵑、小剪尾、綬帶鳥、黃山雀、綠啄花鳥、黃羽鸚嘴等,在此地並非難見。來「扇平」賞鳥,百鳥齊鳴,此起彼落,展翅翱翔,生動感人,美麗倩影,久久難忘,但請注意:別打擾到它們的一切,只為期待下一次更美麗的造訪。
除了竹類、動物相、脊椎動物相等豐富的生態資源,傳遞樹木資訊的扇平「樹木標本園」,還保存了一些族群日益稀少的樹木品種。
     座落在扇平工作站行政中心前方坡地上,面積4.2公頃的樹木標本園,植有裸子植物7科29種,被子植物56科148種,合計63科177種。樹木標本園的創建理念,係因在日據時代,殖民地政府為闢建熱帶樹木「見本園」,在研究人員一點一滴努力下,蒐集外來及本土樹種,栽植在此園地中,使該園不斷地在擴充,進而成為傳遞樹木資訊的重要場所。園內有三分之二是台灣固有種,如台灣油杉,其餘的引進外來種,如罕見的菲律賓貝殼杉、「活化石」之稱的水杉、喀什米爾柏、剛葉松、火燄木、喜樹,以及作糖炒栗子的日本板栗等,都可以在標本園中看到,樣樣值得與樹木相約。
    原生楠木群叢世界的楠木類展示區,面積約1公頃,展示原生楠木類群叢,區內設有約1200公尺的環區步道及橫向步道,以方便造訪者,能輕易觀察認識楠木類的植物。區內主要優勢樹種為大葉楠,同為楠木屬種之香楠、紅楠及菲律賓楠,以及其近親之樟科植物,如樟樹、黃肉樹、台灣雅楠、厚殼桂等。此外,尚有烏心石、無患子、台灣欒樹、台灣山香圓等混生其間,是樹木學者的研究樂園。
     扇平試驗林區自始就是林業試驗的研究重地,有許多分散小面積的人工林。民國40年時,六龜分所的研究人員進行杉木試驗,將原產大陸長江以南各省視為最重要的杉木,引進林區種植造林。杉木屬於生長快速,且木材利用廣泛的樹種,為便於觀測生長情形,於是,將杉木栽植於扇平水力發電廠後方,延伸到情人橋間的棧道兩側,現已生長成為50餘年的杉木林。這片人工林,當初是作為生長觀察用,而留存到今天,並未介入人工經營的撫育,以增進林分之質量生長,至今杉木人工林因自然原因,已有部份枯死,或生長勢停滯,並可見其枝節密生或枯死,分岔及側枝突長,可推得其材質逐漸劣化,經濟利用價值降低。這種情形如同一個人,需加以教育,方能成「才」,林木需經撫育,促其成「材」,因此,可知森林經營管理,在林業生產上,極具其重要性。
    園區內重要建築的自慶堂,創建於民國41年,係當時六龜分所主任鄭宗元先生,利用貴重風倒闊葉樹材,建成代表六龜而具風格特色的六角形房屋,落成後為紀念農林廳廳長徐慶鍾先生,取名為「自慶堂」,頗具歷史教育價值,並於83年重行修繕整理,成為此地服務中心的據點,以便藉此處豐富的自然資源及人文背景資料,有效地推展各種自然教育活動,現已完成靜態展示設施,呈現扇平地區豐富的動植物自然資源。 
     木材是自然的有機質生物體,除能夠調節溫溼、冬暖夏涼、吸收紫外線外,且抗燃、防震、吸音、紋理自然、色澤柔和、美觀實用,融合了健康的追求與自然生活的滿足,是最佳建築、內裝材料,在扇平自然教育園區內,建有三棟木屋,分別代表不同的風格與味道。A棟示範木屋創建於民國79年,係採紅檜為建材,以中國式建築風格為設計理念搭建。B棟示範木屋創建於民國82年,以台灣杉、北美杉木為材料,採用美式風格築建而成。五木齋創建於民國3年,以檜木為建材,採日本傳統式建築而成,此棟日式建築因深具歷史價值,特列為古蹟妥善保存。
     木炭的用途,從家庭的熟飪、取暖、烘烤食物,到繪圖、過濾等化學工業藥品的使用,相當廣泛。燒炭的原理,乃係以直接加熱,或導高熱之氣體,使木材發生自燃。此時由木材自燃所產生之氣體,則自行逸去,而殘留炭素,隨即使之消失火力,令其冷卻,而得木炭。為讓民眾暸解木炭的製造方式,六龜分所特別仿製一座木炭寮,俾傳達製造木炭的資訊。這座黑炭窯,壁為磚造,而以泥土膠固著,窯頂為穹隆狀,當炭材裝入後,即用泥土封閉入口,然後自焚火口點火,迄火勢已猛,再以泥土封閉中心孔與輔助孔,使火氣轉從煙孔、煙道處排出,並適當調節焚火口,以限制空氣的通入。迄焚火完峻,即封閉各孔以行消火,俟窯內溫度冷卻後,即可取出燒製成的木炭。
    樟樹可提供製造腦製品,以作為驅虫藥、香料、醫學、工業等原料,二次大戰時,台灣樟腦產量佔全球的80%,佔有一席之地。六龜分所建造之樟腦寮,可提供民眾瞭解盛極一時的樟腦製造過程及使用器具。
     台灣淺山地區盛產麻竹、綠竹、桂竹、孟宗竹等竹類,除竹桿供作建築、製作竹器、造紙等用途外,竹筍可直接煮食,或加工製成桶筍、罐筍及筍乾。桶(罐)筍之製造方式,為竹筍採收後剝去籜,煮沸2小時殺菁後,放入五加侖裝的長方形鐵桶,再經蒸煮殺菌處理,即成為「桶筍」,若以玻璃罐裝盛者,則稱為「罐筍」。至於筍乾之製造,為在交通運輸不便的地區,或竹筍的盛產期,為便於長時間儲存,而在竹林現場設置筍寮,將筍去籜切片後,置於大鍋中,每鍋容納量約300公斤,升火煮沸2小時,再儲存於筍籤(竹編之儲筍容器)內,待其產生酸味後,取出曝曬乾燥,共需約25天,即成為傳統美味的筍乾。六龜分所特別建造筍寮,以保存此項傳統食品加工法,並作為教育推廣。
     扇平,是研究森林與野生動物的寶庫,也是尋幽攬勝的天堂。一大早,百鳥齊鳴林間,此起彼落,相互唱答。翩翩飛舞的蝴蝶,忙碌地照顧每一朵盛開的花朵;入夜後,流螢低空飛過,肩負夜巡森林的工作,這是不分晝夜的動態表演,才是真正健康森林生態系的正常現象。為配合社會脈動,扇平自然教育園區積極展開建造之旅,除繼續加強軟硬體設施外,並將試驗成果推廣及進行自然解說教育,期以達成「知性扇平,關懷自然」的目標。當您駐足觀看,細細品味之際,請切記,保持園區的美麗與清潔,維繫人與自然間良性的互動關係。扇平,正日日夜夜上演著自然生態的劇場,美麗的扇平,歡迎您再次探訪!
 

 

 

 

 

 

 

甲仙區重要農特產品─麻竹筍、芋頭

                  產量品質均佳,遠近馳名!

甲仙區麻竹筍以內銷市場為主,市佔率位居第二。

 

甲仙芋頭口感綿密The finely-grained and richly textured taro

 

 

 

 

甲仙區芋頭種植面積約100公頃。

 

(高雄訊)甲仙區麻竹筍的生產季約在農曆六至九月間,產期最長,筍體每支重達一公斤半以上,三、四公斤的也常看到、體積最大者重達20公斤,其高度甚至比人還高呢!由於竹筍含高蛋白質及微量維他命AB1B2及礦物質,熱量極低,是一種營養又高纖的食物。甲仙區的水芋一年四季皆有;栽於旱田(俗稱看天田)的山芋,產季自農曆八月十五日至九月底,為一年一產;種植於山坡地的山芋,產季自農曆九月中至過年前,亦為一年一產,甲仙地區的檳榔心山芋,質地細緻,鬆軟可口,香味濃郁,是芋頭中的極品。甲仙區的兩大作物麻竹筍、芋頭,各自以現採的新鮮滋味,或是風味十足的加工製品,吸引人們到甲仙一探究竟。

麻竹筍

清晨六點多,甲仙的筍農們早已展開一天的採收工作,筍農們手腳俐落地砍下一株株高如成人的麻竹筍,迅速剝去筍殼、露出黃綠色表皮,再將質地鮮嫩的筍管切成小段、淘汰已木質化的部位,依筍尖、筍管分門別類,一簍簍運送到當地的加工廠,經過殺青(水煮)、發酵等初級加工後,待價而沽。
   
甲仙的麻竹筍種植面積約有2,000公頃,受到山坡地影響,以種植「加工用」品種為大宗,每年七月底開始進入產季,一年約可收成兩個月。擁有超過30 年種植經驗的翁泉盛說,加工用麻竹筍口感爽脆,清甜中略帶苦味,栽種後至少需經過3年以上才能採收,不施肥、不噴灑農藥,是最天然的作物之一。
   
另一位筍農呂仲珆表示,甲仙麻竹筍以內銷市場為主,市佔率位居第二,麻竹筍進行初級加工時,先以水煮約一個小時,去除苦澀滋味,煮過的筍子香氣濃郁,色澤轉為淺黃,再移入大型發酵槽內,不添加任何人工調味料,自然發酵至少兩週,期間還得隨時注意溫度與濕度的變化。呂仲珆說,現採的麻竹筍必須當天處理,否則品質、口感都會大打折扣,在盛產季節,忙碌到半夜是家常便飯。
   
發酵完成的筍子自然產生乳酸菌,筍香更盛且微飄酸味。呂仲珆表示,較嫩的筍尖多半剝成絲狀,成為架上常見的竹筍罐頭;筍管部位則因纖維較明顯,適合製成筍干或調理包。
芋頭
  
甲仙地區農會表示,當地芋頭品種為檳榔心芋,成長期約10個月,中秋節後才進入盛產期,種植面積約100公頃,品質極佳,總是供不應求,若想品嚐正港的甲仙芋頭,可得親自跑一趟。
  
值得一提的是,甲仙芋頭生長於山坡地,收成後需休耕23年,讓土地休養生息。由於土壤肥沃且排水性佳,芋頭質地格外綿密軟Q,久煮不會化掉。當芋頭葉片自然枯黃掉落,便是採收時刻,熟成的芋頭外觀為橢圓形,內裡佈滿漂亮的紫紅色纖維,用刀削過,刀面上會留下白白的澱粉痕跡,那是新鮮美味的象徵,烹煮後芋香四溢,甜鹹口味皆宜。

 

 

 

 

 

 

 

 

 

芒果界新秀 ─ 「高雄四號蜜雪」內外銷潛力看好!

 

 

芒果高雄4號葉片扭曲,葉緣波浪狀。

芒果「高雄4號」葉片扭曲,葉緣波浪狀。

芒果高雄4號為大花序,花梗紅色。

芒果「高雄4號」為大花序,花梗紅色。

 

 

(本刊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 以下簡稱高雄場 ) 83 年開始 積極投入芒果品種改良工作,繼「高雄 3 - 夏雪」推出後,持續從優良品種雜交後代中,再次篩選出 1 個優良品系 KMI90056 ,命名為「高雄 4 號」,商品名「蜜雪」,其果皮呈現清新亮麗的桃紅色,櫥架壽命長,頗具拓展內外銷市場的潛力, 即將提出品種權申請。未來消費者選購芒果時,將有更多樣的選擇

高雄場黃場長指出,芒果是台灣重要經濟果樹,種植面積近 17,000 公頃 ,每年產量約 17 萬公噸, 80% 集中於 6 月至 8 月生產,產銷壓力極大,除了利用產期調節技術分散產期,也須積極拓展外銷,以穩定內銷市場價格。目前 外銷品種以「 愛文 及「金煌」為主,而「愛文」有易感病及櫥架壽命短的缺點;「金煌」則果實太大,過熟時容易發生果肉劣變,常成為拓展外銷的瓶頸。為解決這些問題,高雄場除加強芒果健康管理技術輔導外,也致力於新品種的研發,希望能改善果實品質,並增加品種多樣性。如今, 繼高雄 3 號「夏雪」之後, 再度選出一個甜美又清香的優良品系 KMI90056 並於 101 11 27 日命名為高雄 4 號蜜雪。

該品種研發人李雪如說明,芒果「高雄 4 號」是自民國 90 年起,蒐集「愛文」品種天然雜交後代,利用實生苗培育後,利用枝條嫁接繁殖,經過品系選拔與特性比較,選出的優良品系。其樹型半開張,葉片扭曲,葉緣呈波浪狀,花序約 40-50 公分 長,花梗紅色,果重 300-450 公克,果肉細緻少纖維, 「在欉黃」時果實品質不劣變, 果肉率 70-75% ,可溶性固形物 13-17˚Brix ,果皮呈現誘人的桃紅色, 果蒂處散發淡淡果香味, 除了能媲美「愛文」品質外,果實櫥架壽命約 6-8 天,較「愛文」長;對儲運期容易發生的炭疽病也較具抗性,內外銷潛力看好。

 

        芒果高雄4號果皮為清新亮麗桃紅色                       芒果高雄4號果實外觀及橫切面
       
芒果「高雄 4 號」 果皮為清新亮麗桃紅色。                    芒果「高雄4號」果實外觀及橫切面。

 

 

 

 

 

 

 

林園區中央市場肉圓入口清新香甜

具有五十年的傳統悠久歷史!

 

 

「王記肉圓」的第二代老闆─王武雄。(圖/方昭禪攝)

 

 

 

 

 

 

■「王記肉圓」目前由第二代老闆王武雄

接手經營。

散發濃濃米香又飽含肉汁的軟Q肉圓,從民國43年飄香至今。(圖/方昭禪攝)

 

 

 

 

 

 

以南部傳統蒸煮方式炊煮而成的肉圓,

散發出令人食指大動的香味。

 

(高雄訊) 說到高雄市林園區,一般民眾總會有石化工業林立的刻板印象,其實林園地區地勢平坦、適合農耕,加上中芸及汕尾兩大漁港豐富漁獲,早期曾是高雄南部重要的魚米之鄉,直到民國60年初石化工業興起,才逐漸轉變為台灣石化工業的重鎮。

今日,在政府及林園鄉親的共同努力下,林園逐漸轉型為兼具漁港觀光、單車樂活及自然生態觀察的好去處,發展成熟的市場文化更是現在來到林園必定造訪的觀光景點!尤其林園北路的中央市場已有50多年歷史,許多依循古法製成的美味小吃隱身其中,值得饕客到此一一探尋。

在中央市場內,有一家歷史最悠久的老店「王記肉圓」,從民國43年開賣至今,歷經家族三代傳承,從未間斷。

「王記肉圓」位於市場的其中一個入口處,雖然店面不大,卻常有滿滿的排隊人潮聞香而至,因為只要老闆一打開熱烘烘的大鍋蓋,以南部傳統蒸煮方式炊煮而成的肉圓,便散發出令人食指大動的香味。肉圓外皮用大量在來米加上適量番薯粉和太白粉揉製,充滿濃濃米香,吃起來也格外軟Q彈牙;內餡則是新鮮豬肉拌入王家的獨門香料配方,讓飽含肉汁的肉圓一入口,便能嚐到別處吃不到的清香鮮甜!

不同於一般店家,在「王記肉圓」還可以品嚐到將肉圓加入大骨湯的獨特吃法。民眾不僅可以將配有蒜蓉醬、番茄醬及特製醬汁的乾肉圓過癮咬下,也可以在冷冷的天氣中,吃上一口融化在濃郁大骨湯裡的湯肉圓,難怪王記肉圓的顧客一年四季都絡繹不絕。

「王記肉圓」目前由第二代老闆王武雄接手經營,兒子王澄泉則在市場外的大街上開設分店,父子倆一起努力,發揚這股流傳近一甲子的好滋味。王武雄說,有些客人每天都要到王記肉圓報到,有人從小吃到現在已經當爸爸了,帶著全家大小一起來品嚐;有些居住在外地的林園子弟,也會特地外帶冷凍肉圓;還有人專程送給旅居香港、新加坡等地的親友,讓遠在異國的遊子們品嚐到懷念家鄉味。

這麼多的故事,王武雄說也說不完。也許正因為這些人情味,讓他不知不覺有了一種使命感,即便每天早上四點就得起床做肉圓,他也總是四十年如一日地過著相同生活,堅持做出不變的味道,為林園的美味食記寫下精彩一頁。

除了中央市場內沒有掛上招牌的肉圓店深受老主顧喜愛,第三代老闆王澄泉在林園北路上開設的分店,也是每到用餐時間便湧入滿滿人潮。王澄泉說,父親從很小的時候就看著奶奶做肉圓,而他也是自幼看著父親辛苦的背影長大,他知道王記肉圓的存在深深牽動著許多人對林園的記憶,所以不管是從肉圓一粒四角、三粒一元的年代,到一粒25元的現代,王記肉圓都將會持續用最好的材料,和最踏實的腳步穩健經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