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區「赤山粿」為手工傳統米食經典

 

造型、口味各異的粿食,展現赤山地區豐富的粿食文化。(圖/愛作夢の貓 vivi 攝)

 

 

 

鳳山區「赤山粿」傳承300餘年歷史的粿食文化。

 

(高雄訊 鳳山區粿食文化發展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赤山地區更是全國碩果僅存,以傳統米食加工製品為主的產業聚落,故素有「粿庄」的美譽。早期赤山地區平均每3戶就有1戶農家以做粿為副業,當地居民也依照不同節慶與節氣,發展出獨具意義且鹹、甜口味與形狀各異的多種粿食,從年頭吃到年尾至少有26種。

        赤山地區的居民早年多以務農為生,為了充分利用農閒,並避免稻米欠收時可能引發的經濟窘境,先民以老糯米為原料,輔以紅豆、芋頭、菜頭、紅糖等,配合時節變化出形狀多變且口感多元的米食點心,如常見的油蔥肉燥粿、甜粿、菜頭粿、雙糕潤、涼粿、米苔目等。赤山人所製作的「赤山粿」隨著居民以粿攤沿著鐵路,走訪南台灣的各大小市場、廟口販售後,受到廣大消費者歡迎,也因此建立了好口碑,這項傳統技術百餘年以來,讓赤山地區產生許多「做粿家族」,至今多已傳承到第三、四代了。

      「赤山粿」的美味秘訣在於甜度、材料、口感與手感經驗的掌握,相傳配合赤山所生產的米和當地甘甜的湧泉-「龍目井」,做出來的粿食特別Q軟,而且在原料與配料的選用上,百年來也維持傳統口味,不添加奶油、糖精、防腐劑等添加物,是最道地的天然食品。

      「赤山粿」在製作時不經油炸,而是將糯米泡軟磨成漿脫水,再依不同粿食進行加工,或以手工方式包入餡料,若要製成紅圓和紅龜粿,則加入紅染膏(紅色食用色素)調和顏色,最後放入層層堆疊的四角蒸籠內炊熟。目前製作「赤山粿」多採用粿紙,但仍有少數做粿的老師傅遵循古法使用香蕉葉或竹葉。赤山粿的種類包羅萬象,無論是祭祀用的紅龜粿、紅圓、發粿,或是當作小零嘴的芋粿巧、涼圓,還是清涼爽口的粉圓、粉粿等,都是傳統古早好滋味,其Q軟的口感更緊緊地維繫著鳳山百年粿食文化與在地情感。

      隨著機器化時代來臨與食品市場的推陳出新,消費者對於食物的選擇越來越多元,使得手工製作的古早味「赤山粿」面臨極大挑戰,為了保留並傳承這得來不易的粿食文化,「鳳山地方文化館」陳設了許多製粿所需的器具,包括紅龜粿模型、四角蒸籠、粿食模型等,搭配「赤山粿」念謠與簡介,讓許多來訪的遊客與進行鄉土教學的孩童,重新認識鳳山的百年粿食文化,並親身體驗做紅龜粿的樂趣。館長曾文吉指出,雖然「赤山粿」價格不高,但傳承300年粿食文化的「赤山粿」對鳳山人而言是無價的,更是鳳山在地的重要文化資產,需要被傳承、被推廣,希望藉由館內鄉土教室的「赤山粿」體驗學習課程,讓在地人與遊客深刻了解傳統粿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鳳山地方文化館  

  鳳山區青年路二段77  

  07-7905529  

  阿鳳赤山粿

  鳳山區文衡路2786

  07-7762702

  尤家赤山粿庄

  鳳山區鳳松路49

  07-7465587

 

 

 

 

 

 

 

 

 

 

 

紅豆新品種─高雄10號介紹

 

高雄10號(2)

  紅豆高雄10號品種屬中熟品種,為有限生長型,

植株主莖高度高。

 

 

 

(本刊訊) 紅豆是臺灣重要的雜糧作物,也是高屏地區秋裡作重要經濟作物之一,100年農業統計年報指出,高屏地區栽培面積為5,429公頃,占了臺灣紅豆總栽培面積5,601公頃之97%,年產值5億元以上,生產的紅豆主要以內銷為主。紅豆具有多種用途,大部分以甜食為多,如豆餡、蜜紅豆、紅豆湯、甘納豆等製品;鮮紅又品質佳的紅豆,不但是加工業者的最愛,也最受消費者歡迎。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從事紅豆品種改良工作已多年,育成的品種兼具了高產、質優、農藝性狀佳之特性。目前栽培面積最多的是〝高雄8號〞及〝高雄9號〞,〝高雄8號〞屬中粒型品種,具有產量高、穩定性佳、種皮薄、品質佳、狹葉等優良特性,比較適合加工製餡;〝高雄9號〞屬特大粒型,除了加工製餡外,並可整粒加工作為休閒食品,但種皮色澤為深紅色,製成豆餡色澤較為暗沉。繼〝高雄8號〞及〝高雄9號〞,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於民國101年育成紅豆〝高雄10號〞,商品名為「紅玉」。〝紅豆高雄10號〞除了種粒特大、產量高外,其最大特色是種皮鮮紅,且煮熟後顆粒飽滿、鬆軟綿密、香氣濃、風味佳,非常適合製餡及整粒加工。本品種已依據植物品種及種苗法,向農委會申請植物品種權,將授權產業界運用,預計推廣後,可提升紅豆加工產品品質,增強國產紅豆在市場上競爭力及臺灣紅豆產業的永續發展。


一、品種特性
高雄10號品種屬中熟品種,生育日數平均93天,為有限生長型,植株主莖高度高,未成熟莖綠色、成熟莖呈淡褐色,葉為三出複葉,橢圓型,花黃色。結莢高度中等,未成熟莢呈綠色,成熟莢呈淡褐色,莢長平均9.3公分,每莢種子4.8∼6.4粒,完熟種子大,長圓筒形,種皮薄且鮮紅色,種臍白色。


二、品種優缺點

(一)優點
1. 籽粒產量高:每公頃籽粒產量平均3,476公斤,較對照種高雄9號的3,148公斤增產10.4%,適合於秋作及秋裡作栽培。
2. 籽粒特大、種皮薄且鮮紅:種皮鮮紅、籽粒百粒重平均21.5公克,屬特大粒型;在加工適合性測定結果:種皮薄,種皮率8.4%,硬粒少、風味佳,適合加工製餡、蜜紅豆及整粒加工等休閒食品之製作。
3. 田間薊馬危害率較輕,可節省防治成本:由田間薊馬危害調查,平均每花序為0.17隻,與狹葉型〝高雄8號〞相近。惟仍需視田間實際發生情形,施以經濟防治,以防薊馬危害造成產量損失。
4.結莢高度高,適合械械採收:結莢高度平均12.5公分,適合於機械採收。
(二)缺點
田間白粉病罹病率較高,栽培時須加強防治。


三、栽培方式及注意事項

(一)適栽地區及土壤
適於高屏、嘉南地區秋作或秋裡作,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之坋質壤土、壤土及砂壤土等地栽培。
(二)播種適期
高屏地區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嘉南地區9月中旬至10月上旬。
(三)播種密度
秋裡作不整地穴播之行株距為30×21公分,每穴2株。撒播栽培之播種量每公頃66∼72公斤,在水稻收穫同時利用水稻收穫機後面附掛之切刀切碎稻稈覆蓋田面,之後撒播種子,並每隔稻樁12∼16行開一小溝,隨即灌水維持12小時後排乾,以增進覆蓋與
灌排水功能,並增加土壤有機質。
(四)施肥量與施用法
每公頃化學肥料(N- P2O5- K2O)施用量為(60∼80)-60-60公斤,即每公頃施用硫酸銨286∼381公斤,過磷酸鈣333公斤,氯化鉀 100公斤。施肥方法以氮肥之35%及磷、鉀肥全量作基肥,其餘氮肥分別於播種後20天及開花初期,各施用30%及35%。亦可施用複合肥料43號(15-15-15)每公頃400公斤,若採用根瘤菌與種子拌種,每公頃氮肥施用量可調降為50∼70公斤。
(五)除草
播種前必須將田間雜草處理乾淨,播種後即噴萌前除草劑,以控制雜草發生,生育期間若雜草滋生或有再生稻時,以田間管理機進行中耕除草或施用選擇性除草劑防治。而藥劑種類及用法可參考《植物保護手冊》。
(六)灌排水
紅豆生育期間視土壤質地、地下水位高低及田間乾濕狀況酌予灌溉1∼3次,但田間應避免積水。
(七)病蟲害防治
一般來說,紅豆在病害方面以白粉病較為常見,另外低濕地區易發生根腐病,栽培時需注意防範。蟲害有夜盜蟲類、莖潛蠅、潛葉蠅、毒蛾、紅蜘蛛、蚜蟲、豆莢螟及豆類花薊馬等,其中以豆類花薊馬對紅豆威脅最大,必須於開花期注意防範,防治藥劑及使用方法可參考《植物保護手冊》。
(八)收穫
紅豆以R8乾莢成熟期為採收指標,即全株有80%以上變淡褐色乾莢為收穫適期,利用豆類聯合收穫機,於晴天上午10時左右待露水消失後即可開始作業。


 

 

 

 

 

 

 

 

 

 

 

 

 

 

甜瓜健康運動─少用藥、品質增、顧環境

 

香瓜直立式栽培

■ 香瓜直立式栽培。

洋香瓜直立式栽培

■ 施肥管理良好的甜瓜果實碩大美觀。

 

(本刊訊)甜瓜的健康管理首重種植前的準備及育苗期的小型昆蟲防治。於作畦前一個月採取土樣送改良場所分析土壤肥力及檢測根瘤線蟲密度。根據分析結果改善及調整施肥量。若線蟲密度太高可先用曬土、淹水、添加有機質方式改善,或於整地做畦時施用線蟲藥劑防治。維持周圍環境之田間衛生,清除栽培區周圍雜草、罹病蟲害之老株,隔絕病蟲源。

甜瓜育苗時必須在出入口採雙層防蟲網之設施內進行,選用適於瓜類之栽培介質,並於育苗介質中混入內生菌根菌,可強壯瓜株根系,幫助磷肥的吸收。田區可設置黃色及藍色粘紙,進行小型昆蟲(粉蝨、薊馬、蚜蟲)的監測及誘殺。定植前,先行對育苗盤內之瓜苗施用保護性殺蟲劑,如克凡派水懸劑、達特南水溶性粒劑、第滅寧水懸劑等,再配合昆蟲生長調節劑類如百利普芬乳劑。定植後4週內要加強防治小型昆蟲,嚴格壓制媒介昆蟲的棲群密度以提升防治效果,降低媒介病毒病害的風險。於露菌病好發季節前,提早噴施2∼3次(每隔7天一次)亞磷酸混合氫氧化鉀1000倍稀釋液,可以誘發植株對露菌病的抗性。陰雨天或溼度高的天候不適於修剪枝條;摘心整蔓前須提早拔除罹病毒株,將拔除之病株帶離園區,拔除罹病毒株時避免病株與健株間的接觸及磨擦感染,且需避免病毒因田間管理作業而傳播。

開花期土壤水分或氮肥皆不宜過高,防治病蟲害時需選用對授粉昆蟲蜜蜂毒害較小之藥劑。結果初期,確實疏果,田間疏果之果實及被害果需徹底清除。瓜實蠅密度高的季節,須及早防治,可以蛋白質水解物混合藥劑噴於覆蓋之塑膠布上,同時誘殺瓜實蠅雌、雄成蟲,但不可將藥劑噴施於瓜株及果實。小果發育期需水量較高,需維持土壤水分不使過乾,近成熟期須稍微節水,以提高果實品質。甜瓜果實品質與施肥管理有密切相關,尤以果實糖分於採收前2∼3週呈直線累積,此時需適度提升鉀肥比例,以促進糖分累積,提昇果實品質,若於此時增加氮肥施用量則果實糖度較低,且易造成裂果情形。

適時運用不同作用機制推薦藥劑,施用防治藥劑可參閱臺南區農業改良場首頁連結之農作物推薦用藥,並應遵守藥劑使用的相關規定,需特別注意安全採收期規範。積極進行甜瓜病蟲害防治工作並配合合理化施肥,合宜的栽培管理,才會有好收成。

 

 

 

 

 

 

 

 

高雄市甲仙區產業、文化與生態豐富之旅!

 

甲仙化石館館藏豐富,吸引許多遊客造訪。(圖/高雄歷史博物館、stoneym 提供)

 

 

 

 

甲仙區全省獨一無二的化石文物館,有資深導覽員

的詳細解說。

 

(高雄訊)  民眾前往高雄甲仙區可品嚐芋頭、筍子鮮味,並可趁著微涼的舒適氣候,來趟「甲仙文化尋奇」之旅,跟隨著資深導覽員的腳步,品嚐甲仙地區養生風味餐、走訪全台第一的化石文物館、感受珍貴的平埔文化,一窺甲仙迷人風采。

      旅程的第一站,來到座落在小林村原址南側的「小林村紀念公園」,園區內181棵台灣原生種的山櫻花,紀念在風災中罹難的家庭,期盼來年櫻花季來臨時,能為生者帶來活力與希望。在地資深導覽員游永福表示,園區內設有追思牆、小林公祠、沈思橋,追思廣場還立有標示說明小林原址以及周邊相對位置,而園區最特別之處,在於追思廣場內高達九公尺的紀念碑,它是由風災中順流而下的獻肚山石塊堆砌而成,提醒世人以謙卑、尊敬的心與大自然共處。

        距離紀念公園不遠處的「小林平埔族群文物館」,建築整體為極具現代感的玻璃帷幕,搭配平埔族的茅草屋頂,這裡是全台唯一的平埔文物館,主要展出平埔族的農具、狩獵、生活器具、日治時代的文物與影像,以及舊小林村安和平實的農村景象。游永福建議,在文物館眾多展出中,最不容錯過的是「公廨」。公廨是平埔族人重要的活動中心與精神寄託,主要是祈求平安、占神問卜與尪姨作法的地方,亦供奉平埔族的祖先-「阿立祖」。游永福說,平埔族其實是不拜神像的,取而代之的是以「向神座」、「豬頭殼」或「中柱」為拜徵物。

       甲仙區擁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地層中蘊藏著豐富的貝類化石,全區幾乎皆為海底沉積岩,是難得的化石盛產區。甲仙化石館所展出的化石多半是甲仙本地所採集、撿拾、敲擊得來,當中又以海化石為最大宗,館內收藏六千餘件的化石,主要展出台灣內海的生態遺跡,包括甲仙翁戊螺、蛤類、螺類、甲殼類、海膽、海星、魚類、珊瑚、藤壺樹葉化石。除了化石之外,甲仙化石館亦展示先民所使用的生活器具,如石刀、石斧、紡錘等,呈現出先民高度的生活智慧。

     來到甲仙,當然不可錯過在地美食。午餐時刻安排了以芋頭、竹筍、梅子及時令野菜烹調而成的甲仙風味餐,讓參與者吃到新鮮又健康的在地滋味;下午的芋冰DIY活動,更讓參與者得以現場品嚐產地直送、顆粒分明、滋味香濃的芋冰。

      豐富且多元的「甲仙文化尋奇」為一日遊行程,但甲仙的美食與文化值得你用更多的時間去享受品嚐它。因此若想更深入了解甲仙,亦可洽詢甲仙愛鄉協會,安排2日以上之行程,盡情造訪甲仙的私房景點與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