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林區黃鐙瑩青年農民致力栽種「栗子南瓜」

 

                                經過不斷技術改良,產量及市場價格穩定!

 

 

 

黃鐙瑩認真學習栽種栗子南瓜技術,經過不斷改良,     目前產量及價格都相當穩定

 

 

■ 栗子南瓜綠色外型、果肉Q實香甜、口感綿密!

 

(高雄訊)  南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畢業後,黃鐙瑩進入紡織業工作,一年後再回高雄做了半年保險業務,因為職場上始終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也無法發揮所長,於是一股衝動之下辭職回到杉林老家。
   
說是衝動,其實背後經歷一段時日的思忖考量。因為黃鐙瑩以前在外地念書跟工作時,每一次回家總會發現到父母年紀漸長,身為長子的他有責任照顧他們,雖然仍會想念外面繁華世界,五年前決定回家陪伴二老,也重新整理曾祖父留下的農地開始種些蔬果作物。
   
因為家裡已經沒有人務農,一開始遇到問題時,黃鐙瑩只好向當地前輩跟耆老請教,按照他們的方法與指示按部就班施種,不過漸漸發現還是有些問題無法完全克服,於是改為上網尋找資料以及接觸農改場尋求解決答案。然後三年前在某位前輩告知下,得知行政院農委會正在募集遴選「百大青農」,於是他去報名且成功獲得錄取,不僅申請到一筆貸款與補助金,也另有專業課程培訓、農業育成輔導以及陪伴師的建議指導,讓他在踏入農業初始階段就有獲益良多的實質幫助。
   
有了陪伴師的指導與經驗累積,黃鐙瑩的農耕技巧日益成熟,於是從種植入門款的栗子南瓜,轉而挑戰不同作物,種出來的南瓜口味很像栗子,綠色外型、果肉Q實香甜、耐煮又不像一般南瓜的軟爛加上口感綿密,經過詢問後才知道不是傳統南瓜,而是「栗子南瓜」。開始搭建網室設施栽種栗子南瓜,經過不斷技術改良,目前產量及價格都相當穩定,比起其他農作物價錢相對來得好。

栗子南瓜口感綿密,就像栗子,不用添加任何東西,蒸熟就可直接吃,加上有不少餐廳開發新吃法,拓展銷路,因此常常在田間還未採收就被預訂一空,市場接受度很高。

如今又有橙蜜香番茄、水果玉米等其他產品,藉以增加銷售品項與整體產值。而且雖然他採取的是慣型農法,但非常重視安全無毒的食安問題,全部作物皆堅持在安全期間採收,再通過吉園圃跟產銷履歷等申請檢驗,提供消費者一份保障。
    務農很像照顧小孩,必須時時注意觀察與調整,無法省心省力,不過他已懂得自我調適,努力做好農場保護,跟大自然和平共處,將損失降至最低。他也建議有志青年如果同樣想返鄉務農,不妨當成是自己創業,除了要有破斧沉舟的毅力與決心,更要懂得掌握風險控管,相信只要「做事要有方法,又懂得尋找資源」,成功不難也不遠。

 

地址高雄市杉林區上平里南河6號     

 

 

 

 

 

 

 

 

 

 

 

 

 

 

 

 

旗山區農會果樹產銷班李文修班長生產之溫室瓜果通過「產銷履歷驗證」

榮獲106年「全國產銷履歷達人」!

 

 

                                     

                                      李文修班長榮獲106年「全國產銷履歷達人」。

 

 

(高雄訊) 旗山區農會果樹產銷班李文修班長帶領的產銷班是少數從培育種苗到種植全程監控到位的農民,年齡從56歲~71歲都有。談起嫁接技術,李文修班長表示,開始他先培育蘭花種苗,並外銷到澳洲,但2009年不幸遇上八八水災,百萬株的蘭花種苗全部淹沒。一個轉念,他開始想,或許花卉的技術也能應用在台灣的水果上面,隔年他開始投入水果的種苗培育,並以嫁接技術為主力,一共花了六年的時間才完成。果樹的嫁接技術主要是為了培育出強壯的根系,讓果樹不易感染土壤病害而達到抗病的目的,進而減少農民用藥的次數與成本,並增加農民收益。
     果樹產銷班主要種植番茄與南瓜。其中李文修班長鑽研培育種苗,透過專門技術孕育出品質優良的水果種苗,李文修說:「我們從著花、育種、嫁接、種植,採全程監控,產銷班農民使用產銷履歷的推薦用藥,並於安全採收期採收水果,除了品質有保障之外,更讓消費者食用到最安全的水果。」
     43歲的李文修班長是非常年輕的農民,他說自己是台灣少數結合苗圃的農家,優勢在於可以從幼苗到成樹,由頭到尾監控品質,他笑著說未來甚至想在溫室裡打造全天24小時的錄影設備,提供監看每日番茄的生長過程,讓大家知道吃進嘴巴裡的水果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生長,消費者或採購廠商更可清楚看到採收狀況。

李文修班長指出,「我的目標是將生長過程「可視化」讓人家知道何謂「好」的水果」,而這樣的用心也包含著野心,他認為台灣農民可透過農業技術,如育苗和產期調節與市場競爭,除此之外,優良的品質更能將台灣的水果帶出國際,他說,產銷班內種的栗子南瓜曾出口汶萊,口感鬆軟綿密擁有栗子的香氣,而且外型討喜一台斤可以賣到百元以上。另外,農業的全企業經營,從上游到下游完全控制,保障消費者且加速創新、實驗,尋找更結構化的栽種方式,也是產銷班不斷努力的目標。通過CAS生鮮截切蔬果之驗證,將可提供國內餐盒工廠、團膳公司、學校中央廚房等之水果原料,亦可省去處理水果的時間,更衛生,廢材在產地處理可以作為堆肥更環保。

聯絡電話:(07) 6663977

 

 

 

 

 

 

 

 

 

 

 

 

 

 

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推動畜牧廢水變電力肥料之資源循環利用

 

厭氧醱酵與沼氣發電。

 

畜牧場屋頂附掛太陽能板。

`

 

(高雄訊) 畜牧業也能做到資源循環,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推動畜牧廢水變電力及肥料之資源循環利用,畜牧糞尿經厭氧發酵後,產生之沼液、沼渣及沼氣,沼氣可進行發電或作仔豬保溫燈使用,而醱酵處理後之沼液沼渣以及禽畜糞皆可回歸農地作為農作物之灌溉水及肥分使用,以減少化學肥料使用。

改變以往以廢水、廢棄物處理之作法,將畜牧糞尿水視為資源並採用自然農法讓環境水質變乾淨,以確保農業生產環境永續經營,同時利用畜牧設施屋頂設置太陽能板進行發電,同時也可為畜禽舍降溫,達成畜牧業循環經濟。

面對農業資源逐漸枯竭、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局勢,翻轉過去的「線性經濟」,發展「循環經濟」,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蔡英文總統在就職演說中,揭櫫「我們也不能再像過去,無止盡地揮霍自然資源及國民健康。所以,對各種汙染的控制要嚴格把關,更要讓臺灣走向循環經濟的時代,把廢棄物轉換為再生資源。」的政策方向。

因此,高市農業局積極探討使用可再生能源、將廢棄物轉化為再生資源之方式,例如,畜牧糞尿水資源循環再利用,不僅降低廢水處理成本,並節省肥料施用及灌溉用水,希望推動臺灣農業走向循環經濟的目標。

農業局指出,目前已有23場畜牧場通過農業局審查,可將糞尿水經處理後灌溉農田面積廣達45.2公頃,施灌作物包含水稻、蔬菜、玉米、香蕉、棗子、芭樂、鳳梨、狼尾草等。

橋頭區經營乳牛場的鄧姓農民指出,畜牧廢水排放有環保問題,環保局每年要抽查好幾次,一旦有不符規定者,動輒開罰6千至3萬元不等的罰款,自從用畜牧廢水灌溉後,他約3公頃狼尾草地就不使用化肥,概估一年減少1萬多公噸的畜牧廢水排放,不僅可少繳約45千元水污費,也可省下約10萬元的肥料錢。

而禽畜糞配合其他農業廢棄資材以適當的比例混合,並經過堆肥化作用,而製成良好的堆肥,再回歸農田,除了可達到資源回收再生利用的目的外,亦可增進土壤的地力,促進作物的生長,亦可減輕對環境及自然生態的影響,達到產業自給自足的模式。

同時,農業局也推動路竹區二家飼養規模約2千頭的養豬場裝設沼氣發電機組,將廢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沼氣導入發電機發電,業者表示,平均每月約可發電5,040度供畜牧場自用,相當於16戶家庭每月用電量,節省電費,而且沼氣除了用來發電之外,也可直接利用於場內仔豬保溫燈或供自家燃燒煮食使用,不僅對環境友善又能省錢,循環經濟一舉數得。

農業局推動畜禽舍、堆肥場、集貨場及批發市場等農畜業生產相關設施屋頂結合太陽能發電,目前農畜設施設置太陽能板發電有50處,設置容量達7.98MW,每年發電量達815萬度,可供給約2,300家戶1年用電量,不但能解決建築物悶熱及防水問題,更可增加售電或租金等收益。

在阿蓮區的一家禽畜糞堆肥場倉庫屋頂裝置太陽光電的許姓業者表示,他總共裝置98KW太陽能板,平均每天可發電275度,平均每年投資報酬率有56%左右,算是不錯的投資。

農業局表示,農民與畜牧業者共同申請事業廢棄物再利用或沼液沼渣作農地肥分使用,以槽車或管線將厭氧醱酵處理後畜牧廢水送到農田澆灌,再加上禽畜糞堆肥化後亦可回歸農田使用,可減少化學肥料及畜牧廢水排入河川的排放量,達到「田肥水清」的目的,也可以增加水資源再利用率,換算下來,畜牧業者和農民雙方都可以省下不少成本。

 

 

若再搭配畜牧糞尿厭氧發酵產生沼氣,收集後進一步發電或其他利用,而畜禽舍屋頂,加裝太陽能板後,不僅可降溫還能增加售電或租金等收益,更有助於循環經濟之推動,回收能源及氮肥,創造多贏效益;農業局將持續輔導轄內有意願畜牧場及農民加入,共同為友善環境盡一份心力。

 

 

 

 

 

 

 

 

 

 

 

 

 

 

 

「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農業政策2018年上路,種田所得不比賣地差!

 

 

 

「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補貼標準表    單位:萬元/ 公頃 / 期作             

                                    

 

 

 

(本刊訊) 為鼓勵糧食生產從稻米轉向具有競爭力品種與雜糧,並採用對土地環境有利的友善耕作,農委會2018年起將施行「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表示,未來只要農地農用,每公頃就可領每期3萬至6萬元的補助,農委會保證務農30年所有的農業所得(含環境給付、生產收入、福利與年金等)可以達到每公頃1500萬元的目標。

這筆金額跟賣地價格相當,又可讓農地維持農用,但陳吉仲承認,還是無法跟宜蘭、桃園等地昂貴的農地價格相比。陳吉仲表示,這項措施需搭配2016520日後新增農地工廠即報即拆政策、農地資源盤查、以及全國國土計畫等政策,才能完整保護農地。

「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屬堆疊式架構,分為四項——對地綠色給付、作物獎勵、耕作制度獎勵與友善環境補貼,每種補助有不同的條件,符合條件越多,也領的越多。

農糧署糧食產業組組長林傳琦解釋,最基本的農地農用,可以領到「對地綠色給付」每期每公頃1萬元;如果配合節能、低耗水等耕作制度,則可得到「耕作制度獎勵」1萬元;若種植契作進口替代作物,如大豆、玉米、小麥、胡麻等,則每期每公頃可領「作物獎勵」1萬至4萬元,三種都符合的話,則有3萬至6萬元[]

此外,針對正在進行有機轉型期、有機驗證、登錄友善耕作的農地,還可加領「友善環境補貼」補助,最長三年,每年每公頃3~8萬元不等。以一年二期計,如果四種補貼資格都符合,則最高每年可領到20萬元。

這筆環境給付的補貼、加上農業生產的收入、農民福利、老農年金,30年下來農業所得可達每公頃1500萬元。跟賣地平均每公頃1500萬元相當,卻還可保有農地。這樣的價格還是比不上宜蘭、桃園的農地價格。農糧署副署長莊老達進一步解釋,農地價差很大,以桃園位於路邊、比較適合做工廠使用的農地為例,一分地(約0.1公頃)就超過1000萬元。要減少農地流失,做好農地的管理,農委會還會搭配520後農地工廠即報即拆,正在進行的農地盤點,以及未來的國土規劃。

引導從稻米轉種雜糧   增加多樣性減少進口

「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預計2018年起全面實施,約計超過30萬公頃農田適用此計畫。計畫總金額約200億元。

這項計畫是從現有的「休耕」、「轉作」、跟「保價收購」(公糧)三項制度的預算調整,不會額外編定預算。原「保價收購」依舊持續,與稻作直接給付雙軌並行,農友可擇一辦理。

國內稻米生產過剩,農民在稻米市場價格不好時,就將稻米賣給公糧,公糧買高賣低,且存量過高,還要想辦法經銷。但另一方面,國內種植雜糧成本較高,每年大量從國外進口大豆、黑豆、玉米等,造成國內糧食自給率過低。

透過新計畫,將引導農民加入契作,種植價格更高的稻米品種,進入市場行銷。新計畫也鼓勵農民改種雜糧,減少對進口雜糧的依賴。這些農作都不會進入公糧,所以對地綠色環境補貼雖然增加,但公糧支出減少,總經費大約維持不變。

進口雜糧價格便宜,台灣過去種植面積很少。這些年消費者看上國產雜糧新鮮,又是非基改品種,即便價差三倍,還是很支持。目前,大豆跟黑豆種植面積都在成長中。「對地綠色環境給付」將從2018年至2021年執行四年。2020年,「縣市國土計畫」公告實施。屆時,此計畫將與國土計畫接軌,範圍可能擴大到全國優良農地。

國土計畫將把優良農地劃入農業發展區,無法輕易變成工業用地,雖是基於國家糧食安全考量,但恐怕引發農民反彈。

農委會要保證不賣農地,也能有相當的收益,如此才能說服農民,讓農地留在農業發展區。「對地綠色環境給付」可讓農地利用合理化、增加糧食多樣性、減少對進口糧食的依賴,也對生態也很有貢獻。作物有多樣性,生態也會多樣性,將對土壤、水源、生態、農業都有正面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