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頒發第12屆農金獎

肯定農漁會信用部對在地的貢獻

 

 

 (本刊訊)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107918日舉行「第12屆農金獎」頒獎典禮,林聰賢主任委員親臨頒發營運卓越獎等9種獎項給獲得特優獎及優等獎的52家農漁會。同時亦藉由本次頒獎場合,首次表揚8家產險業者參與農業保險之貢獻,並鼓勵更多產險業者與農業金融機構共同為農漁民增添保障。

 

得獎農漁會信用部經營與相關表現優異,成為其他農漁會之學習典範

       農委會指出,在農業金融體系齊心努力下,我國全體信用部營運規模與獲利提升、放款品質改善,風險承擔能力亦增強。農金獎是農業金融體系最高榮譽獎,為農業金融界年度盛事。本屆共有310家農漁會報名參選營運卓越獎等9種獎項,報名件數達509件,獲獎之52家農漁會不論在業務營運、配合農業政策或落實社會責任上,均有相當優良表現;其中汐止區農會、蘆洲區農會、豐原區農會、池上鄉農會、關山鎮農會、東港區漁會及新港區漁會等7家農漁會獲頒2種獎項。例如獲頒營運卓越獎及資產品質績優獎的「池上鄉農會」,各項經營績效皆受肯定,特別是配合農業政策,加強辦理政策性農業專案貸款及農業信用保證業務,協助農民取得營農資金,以及積極推動農業保險,並協助青年返鄉,組織青年聯誼會,提供耕作技術及協助休閒產業轉型等;另同時獲頒營運卓越獎及漁會金融服務獎的「新港區漁會」,除協助漁民順利取得發展漁業所需資金外,並積極配合政府政策,提升漁產品品質及衛生安全,還結合社區及學校辦理海岸淨灘、魚苗放流活動及宣導講習,共同保護海洋資源,並致力於各部門資源整合,發揮加乘效益,讓漁民增加收益。

 

表揚產險公司對農業保險之貢獻,完善農民經濟安全保障

       農委會表示,該會自104年起規劃推動農業保險,多家產險業者陸續投入農業保險各項保單的開發,今年為第一次藉由農金獎頒獎場合,特別感謝8家產險公司願意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協助政府推動農業保險,對於穩定農民收益,帶動農漁村發展,發揮很大的幫助,同時更藉此鼓勵其他產險業者及農業金融機構共同加入,讓我國農業保險能穩健的成長與茁壯。未來將持續提供農業技術、借重產險公司的資源及專業能力,並與基層農漁會通力合作,一同推動農業保險,協助農漁民分散農業經營風險。

 

建構完善農業金融體系及農業保險機制,提供農民完整從農資源與保障

       農委會強調,藉由農金獎選拔及表揚,除彰顯農漁會之努力與信用業務優良事蹟外,並可增強其正面社會形象,成為其他農漁會學習之典範,激勵更多農漁會持續改善營運,進而帶動農漁產業發展。另外,該會將制定農業保險專法,整合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與農業保險制度,並持續擴大保險項目,以建構完善的農業保險機制,提供農民經濟保障。

 

 

 


12屆農金獎得獎名單

 

 

 

獎項名稱

 

 

 

 

得獎名單

 

1.營運卓越獎

 

 

甲組                                  特優獎:中和地區農會。

優等獎:蘆洲區農會、汐止區農會、樹林區農會。

 

乙組                                  特優獎:五股區農會。

優等獎:台東地區農會、大雅區農會、二崙鄉農會。

丙組                                  特優獎:竹東地區農會。

優等獎:礁溪鄉農會、安定區農會、苑裡鎮農會。

丁組                                  特優獎:東港區漁會。

優等獎:關山鎮農會、新埔鎮農會、橫山地區農會。

戊組                                  特優獎:池上鄉農會。

優等獎:新港區漁會、成功鎮農會、蘇澳區漁會。

 

2.資產品質績優獎

特優獎:池上鄉農會。

優等獎:歸仁區農會、木柵區農會、景美區農會。

 

3.經營管理及人才培育獎

特優獎:蘆洲區農會。

優等獎:汐止區農會、豐原區農會、桃園區農會。

 

4.專案農貸績效獎

特優獎:太保市農會。

優等獎:新園鄉農會、美濃區農會、大溪區農會。

 

5.重設信用部經營績效獎

特優獎:觀音區農會。

優等獎:神岡區農會、豐原區農會。

 

6.漁會金融服務獎

特優獎:新港區漁會。

優等獎:琉球區漁會、南龍區漁會。

7.農業金融偏鄉服務獎

特優獎:關山鎮農會。

優等獎:北埔鄉農會、麟洛鄉農會。

 

8.農業金庫策略合作獎

特優獎:梧棲區農會。

優等獎:土城區農會、中埔鄉農會、鳳山區農會、淡水區農會、

高雄地區農會、三峽區農會、竹南鎮農會、大園區農會。

 

9.農業信用保證業務績效獎

特優獎:彰化區漁會。

優等獎:東港區漁會、嘉義區漁會、南縣區漁會、澎湖區漁會、

東石鄉農會、頭城區漁會、東港鎮農會、嘉義市農會。

 

 

 

 

 

 

 

 

 

               農委會輔導農友手機查詢機耕服務資訊                                         農耕省工既便利又迅速!

 

(本刊訊)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為提升農業機械化及現有農機使用率,協助改善農業缺工問題,本(107)年度輔導14個縣市成立「農業機械耕作服務協會」(以下簡稱機耕協會)。為鼓勵更多農機機耕業者加入協會組織行列,提供各地區農友所需農業機械耕作服務,該會於桃園市平鎮區舉辦授旗活動,邀集來自全國超過500位機耕協會會員齊聚桃園會場進行大會師,由主委林聰賢及桃園市市長鄭文燦共同授旗予各縣市機耕協會理事長,藉由組織化及資訊化,提供農友更便利農機耕作服務。

組成協會整合機耕服務,替代農業勞動力需求

  農委會說明,國內領有農機使用證的農機約20萬臺,其中曳引機、插秧機、各式聯合收穫機及乾燥機等大型農機具約2萬臺;由於國內長期以稻作產業發展為主,目前以整地農機(曳引機)、稻作農機(插秧機、聯合收穫機、穀物乾燥機)有較完整機耕服務體系,農機使用率較高外,其餘中小型農機具多為農友自用或產銷班組織等共同使用,大多於產季時短暫使用,故使用率較低。該會為整合強化各作物機耕服務及提高現有農機使用率,輔導14個縣市成立機耕協會,藉由「組織化」整合各地區機耕服務業者,以現有整地及水稻等機耕服務為基礎,將機耕服務範圍擴大到雜糧、茶業、蔬菜及果樹等作物,服務項目擴展到種植、田間管理及採收等,媒合及調度農機來符合農民需求,活絡各地區農機使用及提升農業經營效率,協助紓緩農村勞動力老化及缺工問題。

農友手機查詢機耕服務資訊,農耕省工一把抓

  農委會表示,為讓農友更方便取得耕作地區機耕服務資訊,該會農糧署已建置「農業機械耕作服務系統」(農機Uber)平台(http://eoi.afa.gov.tw/),提供各地區機耕服務業者資訊之查詢功能,並結合「農務e把抓」平台,農友可透過手機或電腦簡便操作,藉由「資訊化」即可查詢鄰近或各地區機耕業者及其持有農機種類等服務資訊,機耕業者也可利用「農務e把抓」功能,進行機耕服務之耕地管理、導航、費用統計運算等工作,有效提升各地區農機及勞動力整合運用,促進地區農機服務產業發展,更有效率的提供農友更多元服務。

  農委會指出,未來將輔導機耕協會組織化運作,擴大整合區域農糧作物機耕服務業者,運用農業機械及各項農業勞動力因應措施,媒合拓展各項農事服務,以提高單位農業勞動生產力,提升農糧產業競爭力。

 

 

 

 

 

 

 

 

 

 

 

 

 

 

農委會與中研院首度攜手  建立給下一代的農村備忘錄

       


(本刊訊)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與中央研究院於民國107926日於農委會舉行「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合作記者會」,由農委會林聰賢主委及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共同簽署「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合作協議書」,並宣布雙方將展開首次跨機構、跨科際合作,對臺灣農村之人類生態及其歷史變遷進行為期五年之系統性調查,建立台灣農村環境、產業、社會、文化及歷史變遷等關鍵人文社會因素之資料庫,並運用此資料進行跨學科之分析研究,以找尋讓臺灣農業更具韌性、讓農村發展永續、讓鄉土文化發揮其社會凝聚與穩定力量的最佳方案。另外配合調查研究加強農業人才養成,以持續追蹤考察農業及農村社會現況與變遷,累積並深化對農村之了解,藉以協助建置農村創新及治理模式,經推廣而發揮區域擴散效應,促進臺灣農村永續發展與城鄉互補。

記錄、見證、研究臺灣農村「美好的改變」

       農委會為推動農村再生2.0,首度與中央研究院合作,由王明珂院士擔任「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之總計畫主持人,以跨科際整合方式,動員200多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人才,針對臺灣農村現況,如家戶、社區、鄉里、流域等不同空間與社群層次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結構與踐行,包含人口、土地、自然資源、環境危害因子、經濟活動、社會組織、社會分工與階序、社會衝突、宗教、禮俗、文化資產、文教設施與文化參與、醫療保健、飲食與服飾文化、居住環境、交通狀況、休閒娛樂等項目,自本年度起進行為期5年之臺灣農村基礎調查,包括現況調查與歷史文獻考察,進而分析臺灣農村環境、產業、社會、文化現況及其歷史變遷過程,並建置儲存、搜尋、分析、呈現、理解的數位資料庫及網頁,為下一代臺灣農業及農村發展紮根。

       會中,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許雪姬所長及社會學研究所謝國雄所長,分享農村社會文化調查作業啟動以來,調查團隊於田野調查中見聞的農村故事,從中體認臺灣農村的日常傳承、創新活力,體現臺灣社會及產業轉型過程的瞬間面相,展現農業技術的改變對農村社會生活造成的影響。

共同讓「改變」變得更好

       中研院指出,近年來該院關注到臺灣農村、臺灣社會的現況,作為我國最高學術研究機關,抱持著「知識為社會服務」的理念,希望積極扮演「政府建言者」角色;並基於對臺灣這塊土地的責任與關懷,期許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研究能對未來政府解決都市問題、農村問題、農村再生,以及強化農村社會價值與文化傳承,皆有所助益,提供政府未來施政的參考。

       農委會表示,「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的合作有如務農者「巡田水」,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工作。希望藉由這次跨機關、領域整合的合作,由社會學幫助農村生活轉變詮釋歷史;由歷史學幫助研究當代農村社會相關事件者,獲得事件的背景或其淵源。從科學性調查與議題研究,來貢獻於政策之規劃、執行與回饋、修正,建構出臺灣農村邁向未來的永續系統及循環機制。從「實務」中累積經驗,根據「事實」發現問題,「誠實」面對問題,讓農村兼具吸引力和競爭力,永續發展。

       農委會進一步說明,第6屆全國農業會議就農村議題總結報告,擘劃了未來我國相關農村政策施行願景,亦宣示農委會保存、維護臺灣饒富生機與文化底蘊之農村環境永續發展之決心;更特別提出,重視傳統農村社會文化及農業知識記錄與傳承,以協助建置創新治理模式,推廣、發揮區域擴散效應,農委會強調,農業與農村的核心課題是人,期待和中研院攜手合作,以「人」為核心,調查掌握農村社會的自然本性,同步加強人才養成,扶植農村發展主要促進者及參與者具備多元能力,並協助建置跨域整合的農村發展模式。農委會與中研院團隊共同推動這個重要關鍵工作,期待未來能將成果落實至「人-自然-社會文化」和諧共融的農村永續發展,逐步推進整體社會,邁向更好的未來。

 

 

 

 

 

 

 

 

農委會推動學校午餐使用「國產可溯源食材」成果斐然!

 

(本刊訊) 學校營養午餐攸關學童健康,行政院於民國105年提出「食安五環」具體政策,並請教育部、衛生福利部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委會)共同建立機制,積極推動學校午餐使用國產可溯源食材,營造學校午餐特色。農委會指出,學校午餐使用四章一Q國產可溯源食材政策,係採獎勵方式推動,學校可評估條件後加入試辦,該政策旨在輔導學校午餐使用國產、溯源、安全之食材,食的更安心;另外島之金門、連江縣於1079月加入後,全國22縣市均已推動辦理,依據校園食材登錄平臺資料,民國1076月全國各縣市採用四章一Q食材登錄筆數佔比已達53%,顯見多數學校支持此政策,且對於學校午餐食材源頭可追溯及管理,已有顯著成效。
    農委會說明,為解決採購國產可溯源食材增加之費用,自107年度開始,行政院以補助學生每人每餐3.5元方式,編列中央對直轄市及縣()政府之一般性教育補助款,授權由地方政府推動辦理。同時將「推動學校午餐採用國產可追溯生鮮食材政策」納入「107年度中央對直轄市與縣市政府一般性教育補助款考核項目」,各縣市應以食材四章一Q登錄筆數佔比達50%為目標(澎湖、金門、連江縣目標為30%),據以激勵地方政府推動學校午餐使用國產可溯源食材政策。
    農委會另表示,偏鄉小校面臨食材供應問題,過去教育部已編列相關預算補助地方政府,並藉多校聯合發包或分區整合招標,採大校綁小校、城市學校綁偏遠學校或平地學校綁離島學校等方式統籌辦理。該會刻正協助教育部規劃結合物流業者配送,或採地產地銷由在地農民供應模式,以進一步協助偏鄉小校所面臨問題,同時中央已修改採用國產可追溯生鮮食材獎勵金支用要點,規定學校自設食農教育校園農()場生產或地方政府定義可溯源至生產者之食材,經地方政府進行適當之安全抽驗把關,並於教育部校園食材登錄平臺登錄來源,亦屬獎勵範圍。
 
  落實「食安五環」政策,推動學校午餐使用國產可溯源食材政策,是我國自1980年廣設營養午餐以來,首次針對食材使用所做的重大改革,行政院並已編列108年度相關獎勵經費,請各界放心,本政策除能確保國中小學童吃到來源明確、優質安全的國產農產品,亦能提升國產食材自給率,落實食品追溯追蹤系統,鏈結生產者生計及食安需求,讓學生吃得安全、家長放心,開創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