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采風
香蕉王國─旗山老街訪古

  攝影•文/鄉情

 因「香蕉王國」和「甘蔗王國」聞名全台的高雄縣旗山鎮,在台灣早期物資缺乏的農業社會中,經濟得天獨厚地起飛,且一枝獨秀地建造了各種奇特建築,許多難得一見的寶貴文化資產,群聚旗山鎮鬧區的老街。

 旗山位於高雄縣的中部山區,屏東平原西北隅,楠梓仙溪的西岸,為被夾峙於東方內英山脈、旗尾山,以及西側田寮分割台地間狹窄河谷中的長條形山城,東偎美濃鎮、杉林鄉,西與內門鄉、田寮鄉、燕巢鄉為界,南連大樹鄉與屏東縣里港鄉。早年時,整個旗山鎮九成以上的農田,都是香蕉園,沿著旗楠公路的兩旁,都是香蕉分佈的主要生產區,當您進入旗山鎮境內,或走上西郊的三桃山頂,居高俯瞰河谷平原,一望無際的碧綠蕉園覆蓋著大地,鬱鬱蒼蒼的景象,在微風下搖曳生姿,蔚為一片綠海。民國52年,日本開放香蕉進口自由化後,旗山香蕉至少風光了10年,全台輸日的香蕉,旗山就佔了六成,因而享有「香蕉王國」之美譽。但是,香蕉也在旗山寫下太多的辛酸與故事,由於受到中南美與菲律賓香蕉低價夾擊,加上黃葉病肆虐台蕉,「香蕉王國」寶座漸不保,往昔光輝已成追憶!


  旗山在明朝鄭成功時期,為西拉雅平埔族「大傑社」人入墾之地,清康熙末年(約西元1720年間),有來自鳳山的閩南人士,招募汀州(在福建省,即今長汀縣)籍佃農,由鳳山南界嶺口進入現今旗山市區的南端,向平埔族人購地墾殖定居,稱為「羅漢門」。在「台海使槎錄」內,有記載:「羅漢內門、外門,田皆大傑社地也。康熙42年,台諸民人招汀州屬縣民墾治,自後往來漸眾,耕種採樵,每被土番鏢殺…」。經近百年來的開墾,發展成一條200多公尺的商店街,這條街道即為旗山鎮最早期的「舊街路」。

  「舊街路」呈彎弧狀,從現在的消防隊向南延伸,到排水溝邊的土地公廟前,兩端各建有上、下隘門,上隘門外側,再另造外隘門,街道附近即稱為「太平庄」,直到光緒14年(西元1888年),才改稱「太平街」。相傳有一老嫗,在「舊街路」南端土地公廟前的茅寮中,販賣蕃薯湯,供過往行旅歇腳時,果腹兼止渴,時日過久後,行旅均以「蕃薯寮仔」相稱,直到日據時代明治29年(西元1896年),日人設置撫墾署,才沿稱「蕃薯寮」,1901年廢縣置廳,稱為「蕃薯寮廳」。至大正9年(民國9年,西元1920年),以旗尾山脈峰峰相離,如旗並立,取其位於旗尾山之西南,而有「旗山」之名,並改稱為「旗山街」。

 旗山鎮老街上,整排巴洛克式的建築中,創建於西元1914年的旗山鎮農會大樓矗立其中,因其造型具有巴洛克風味,成為旗山鎮第一座被政府列冊的古蹟。

 旗山鎮農會創立於民國3年,在全台灣的地方農會中,屬於元老級的農會,早期因日本糖業株式會社,在旗山奠立穩固基礎,後來,蕉外銷日本,「綠葉金蕉」打響知名度,把旗山鎮的經濟推向最高峰,蕉農賺來的錢,都經由農會轉帳,使農會存款節節高昇,民國52年時,存款總額高達一億三仟多萬元,為當時全台農會存款最高的紀錄。當時,香蕉貿易業務是台灣最大宗的出超國貿,為台灣賺進全年十二分之一的龐大外匯,旗山鎮農會因業績良好,被列為全台三大農會之一,旗山鎮同時成為中外聞名的「香蕉王國」,後來,因「蕉蟲剝蕉送金碗」案,使「蕉神」吳振瑞因案入獄,蕉貿業務江河日下,至民國56∼57年,香蕉逐漸沒落,「綠葉金蕉」風光不再,使旗山鎮農會也遭受波及,存款不再似以往一般快速成長。

 旗山鎮農會大樓與中山路巴洛克式建築同排,興建當初是二樓建築,到民國48年時,增建為三樓,一直是旗山鎮早期最高的建築物,儼然當時旗山的地標。

 糖,在旗山的發展史上,曾扮演功不可沒的奠基角色。日據時期,日人強制徵收農民土地種植甘蔗,剝削台灣的農民,當時台灣人流行一句台灣話:「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糖廠)磅」。日據時期,日本政府看中台灣生產蔗糖的優秀條件,便派專家來台會勘適合種植甘蔗的區域,經評鑑高雄縣以橋頭鄉為最佳產地,旗山鎮次之,於是,在明治39年(西元1906年),派遣大批日本技師來台,均一致看中旗山溪方便與潔淨的水源,1908年旗山糖廠誕生於旗山溪胖,1910年旗山車站也隨著正式營運通車。

  旗山糖廠除本身天然氣候、土質與水源條件外,經驗老練的製糖技師,更是成功的要件,在製糖的過程中,完全憑技師感覺與經驗來操作,使得生產的砂糖品質特優,日本皇室便指定旗山糖廠生產的砂糖為「御用糖」,尤其旗山糖廠生產的方糖,曾參與世界評鑑,被評為優等的榮譽。

 台灣產製的蔗糖,早在光復初期,即已運銷大陸,其後更打開國際市場,日本、東南亞和中東外銷市場需求旺盛,成為台灣早期農業賺取外匯的主要農產品。旗山糖廠是當時全台42所糖廠之一,創辦於民國前3年(西元1908年),成立「日本高砂製糖株式會社」,起初壓榨甘蔗能力為每日1000公噸,隔年與「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合併,改名為「台灣製糖株式會社旗尾製糖廠所」,同時改製白砂糖,每日可生產1800公噸。

  當時,為運輸甘蔗原料與製糖廠所運輸之便,而籌設俗稱「五分仔車」的輕便鐵道網。1910年設置的旗山車站,就是俗稱「鐵籠車仔」的台糖「五分仔車」小火車的車站。成為特權象徵的「五分仔車」小火車,來往於旗山、九曲堂、鳳山、屏東之間,除運輸甘蔗外,順便接駁搭載「會社」(旗山糖廠)的員工與眷屬,在早期交通不便的農業社會中,扮演非常重要的運輸角色,使旗山人與糖廠產生互惠互利的關係。光復後,因盟機連續轟炸,致旗山糖廠的包裝室、煮糖間焚燬無餘,起重機和壓榨機同時受創,後經積極整建,於百廢中全力復興,在民國37年2月重新開工運轉。民國42年以後,因國際糖價低迷,且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台糖出口比重逐漸下降,加上開發中國家的競爭,旗山糖廠製糖產量日趨下降,不復當年盛況,因而積極轉投資養鴕鳥、種蘭花等事業。

  全台僅存的幾座台糖小火車站,大部份都是日本仿唐式造型建築,唯獨旗山的「驛姑娘」,是全台獨一無二的哥德式尖塔造型,在這片曾被日本蹂躪過的土地上,已獨領風騷93個寒暑。但隨著公路運輸逐漸發達後,鐵道運輸漸趨沒落,旗山糖廠的鐵路終於在1983年停駛,鐵道隨之拆除,留下孤立無援的「驛姑娘」,佇立於風雨飄搖的歲月中,遭受日曬雨淋,無情地將其絕世風華剝蝕殆盡,但它卻仍屹立不搖地矗立在中山老街端點上,統領整條中山路老街,向過往行旅撫媚地訴說旗山老街的風土歷史。

  坐落在旗山老街旁,列為高雄縣二級古蹟的天后宮,建於清嘉慶21年(西元1816年),至道光4年(西元1824年)才落成,廟宇坐東朝西,色彩裝飾瑰麗繁複,講究上下對稱,保持左右均衡的美學原理。正殿脊頂為雙龍拜三仙,配置色彩豔麗的動物人像,前殿門下有梅、蘭、竹、菊裝飾花窗,斗栱由十字斗栱、偷心斗栱和插栱結合而成,屬華南系統的浮雕。三川殿門壁裝飾,處處可見匠心獨具,花堵、石珠、石鼓、石牆、疊斗等,亦顯古色古香。內外殿各有一對石刻龍柱,前殿的廟門口,則由一對造型獨特,手工雕塑的石獅鎮守。

  天后宮內的匾額古董特別多,正殿上方懸掛著道光2年(西元1822年)的「坤德配天」匾額,為廟中歷史最悠久的牌匾,鼎盛的香火,燻寫出烏黑古老的紀錄;另一古董級的「靈感護佑」匾額,上書「御前鑾儀衛,內庭侍衛處左軍署守備李先生」,是皇帝禁衛軍官贈匾,已超過百年歷史,更顯彌足珍貴。

  旗山天后宮最值得一提的,是供奉在正殿內,五尺八寸軟身的媽祖神像,法相端莊清秀,神像的精神意志,包涵一種典型女性優雅氣質,讓人油然而生虔誠敬仰之心。這尊軟身媽祖神像傳說紛紜,相傳是鄭成功攻台的守艦神,亦云是施琅征台的守艦神,唯似乎並無正確的考據資料,但據估計應是全台最早期由大陸來台的媽祖金身,可見其歷史價值。

  天后宮的前後殿,各有一組鐘鼓,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宮前左壁鑲嵌嘉慶22年(西元1817年)重修「奉獻預絕棍害示告碑」石碑,此碑原在乾隆44年(西元1779年)時,樹立於旗山鎮延平路與永安路口的土地祠旁,以此石碑的歷史,可推測旗山鎮的風土歷史演變情形。


▲旗山鎮享有「香蕉王國」之美譽

▲旗山鎮農會大樓為旗山鎮第一座被政府列冊的古蹟。
 

▲西元1908年設於旗山溪畔的旗山糖廠。

▲旗山鎮老街上整排巴洛克式的建築。